Locustella fasciolata (G. R. Gray, 1860)   苍眉蝗莺

字段 内容
目名 Passeriformes
目中文名 雀形目
科名 Muscicapidae
科中文名 鹟 科
学名 Locustella fasciolata (G. R. Gray, 1860)
中文名 苍眉蝗莺
引证 Acrocephalus fasciolatus G. R. Gray, 1860. Proc. Zool. Soc. London, 28: 349 (Batchian, Indonesia).;
俗名 Gray's Grasshopper Warbler; 柳叶儿; 苇扎;
鉴定特征 上体暗棕褐色,几为纯色无斑;尾羽腹面无白端,各尾羽及飞羽末端突出一小尖(大多数有);第二枚飞羽内翈缘无缺刻;第三枚飞羽外翈缘近端部狭窄。
形态描述 雄性成鸟:上体背面、翼和尾羽棕褐色;头和后颈橄榄褐色,具不明显的细黑纵纹;眉纹苍白,具黑褐色过眼纹线;耳羽处缀淡色羽轴纹,颊部具细小斑点。第二枚飞羽外翈缘泛白。下体乳白;颏、喉灰白色;胸部暗灰,略沾橄榄色,有的具密集的暗色鳞斑;尾下覆羽黄褐色至淡黄褐色,先端略淡。
雌雄鸟羽色相似。
亚成鸟:上体棕褐色(几乎不带橄榄色)。下体皮黄较为显著,由颏、喉延伸至腹,胸沾一层橄榄褐色,两腋橄榄黄褐色,尾下覆羽颜色亦深。退化飞羽长于初级覆羽。
虹膜褐色;上嘴黑褐,下嘴大部褐色,基部黄褐色;跗蹠及趾、爪暗黄褐色至棕褐色。
  量衡度: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长 尾长 跗蹠
  ♂♂(7) 29.3 180.7 16.7 79.1 69.3 26.9
28-30 165-191 15.1-17.9 76.1-84.9 61.5-75.0 25.4-29.3
♀♀(4) ---- 177.4 15.8 77.2 70.2 26.6
---- 170-182 15.2-16.3 72.9-82.1 68.6-72.0 24.7-28
生物学描述 生态 栖息于山地、林缘、河谷、疏林和平原草地的灌丛中,也出现在沼泽湿地和苇塘岸边草丛、灌丛地带。多隐藏在茂密的草丛下单独活动,迁徙期间则结群。繁殖期间喜欢在地上鸣叫,然后跳到灌木和小树枝顶端。在大连海洋岛采到繁殖期雄鸟,睾丸膨大7×4.5mm。鸣声为短而高的“tuopin-kaka”。通常营巢在距水域不远的草丛或灌丛的地上,也有在沼泽和湿草地高处。东北的夏候鸟,迁徙时沿海各省可见,种群数量不普遍。
食物以各种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
繁殖期6-8月,通常营巢于距水域不远的茂密灌丛或草丛中的地上,也有在沼泽和湿地中干燥的高地上营巢的,但巢亦多置于灌丛、草丛掩盖下,极为隐蔽。巢呈杯状。巢的大小为:外径8.2cm、内径8cm、深6.8cm。
每窝产3-5枚卵,多为4枚,呈污白色。大小为22.6(22.2-23.0)×16.4(15.9-16.6) mm。
分布信息 繁殖于西伯利亚南部,远东,萨哈林岛,千岛群岛,日本等地,越冬于中南半岛,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和新几内亚等地。

; 繁殖于内蒙古东北部、黑龙江(大兴安岭根河、小兴安岭黑河、牡丹江、哈尔滨、齐齐哈尔)、吉林(长白山、延边)、迁徙经辽宁(大连)、河北、河南、山东、江苏(沙卫山岛)、浙江、福建中部(旅鸟)、台湾(迷鸟)。;
分类学讨论 至今未见亚种分化。
Stepanyan (1972) 发表新种L. amnicola之后,Neufeldt and Netschajew (1977) 认为它和苍眉蝗莺形态差异不大,而合并为1个种,Inskipp et al. (1991) 则承认amnicola和fasciolata为苍眉蝗莺的2个亚种,但是也有人认为2个应为独立的种 (Howard and Moore 1991)。我国学者郑作新 (1994, 2000) 和赵正阶 (2001) 等目前采用这一观点。
因此,该种为单型种,无亚种分化。
文献 中国动物志 鸟纲 第十二卷 雀形目 鹟科III 莺亚科 鹟亚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