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ndronanthus indicus (Gmelin), 1788   山鹡鸰、林鹡鸰

字段 内容
目名 Passeriformes
目中文名 雀形目
科名 Motacillidae
科中文名 鹡鸰科
学名 Dendronanthus indicus (Gmelin), 1788
中文名 山鹡鸰、林鹡鸰
引证 Motacilla indica Gmelin, 1788, Syst. Nat., ed. 13. 1:962(模式产地:印度)。;
俗名 刮刮油; 横花牛屎鴓(南名); 林鹡鸰(北名); 树鹡鸰;
鉴定特征     鉴别特征 上体橄榄褐色,两翅黑褐,每翅贯以明显的四道黄白色横斑;下体白色,胸部有两道黑褐色横斑。
形态描述     形态 (采自河北)
    上体橄榄褐绿色,尾上覆羽污褐色,中央一对尾羽暗揭、沾橄榄绿色,次3对尾羽黑褐色,最外侧一对尾羽白色,内翈基部有一倾斜的黑褐色斑,羽干白色,外侧第二对尾羽先端具楔形白斑,羽干在羽基处为黑褐色,外侧第三对尾羽先端具小型白斑;眉纹淡黄色,从嘴基直达耳羽的上方,眉纹下具有一条暗褐色贯眼纹;眼先和颊微白并杂以褐色;耳羽、颈侧和背略同;翼上小覆羽与背同色,中覆羽和大覆羽黑褐色,先端黄白色,形成二道明显的翼斑;初级和次级飞羽黑褐,各羽外翈的基部横贯以黄白色的斑,在三级和次级飞羽中部的外fn还具一道同色的横斑伸至初级飞羽,每翅贯以二道黄白色横斑;下体白色;胸部有两道黑褐色横斑,二道横斑的中央处有黑色斑相连接;两胁沾淡棕色。
    虹膜深褐色;上嘴黑褐色,下嘴肉红色;跗蹠和趾浅肉色。
    量衡度:(注:见图1)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
♂♂(11) 17.6 164.8 13.3 78.5 72.9 20.2
(12—28) (148—172) (12—17.5) (73—85) (66—75) (19.5—21)
♀♀(8) 16.1 158.6 12.5 77 70.6 20.3
(13—18) (145—173) (11—14) (70—81.5) (65—74.5) (19.5—22)

生物学描述     生态 常栖息于林间空地、林缘、河边及村落附近,常见沿较粗的树枝上驰走。栖止时尾不断左右摆动,身体亦微微随着摇摆,与白鹡鸰上下摆动显然有别。飞行呈波浪式曲线,一高一低,并常伴随着鸣叫。鸣声似“tze-tzin, tze-tzin……”或“gah-tzin,gah-tzin”。
    主要以昆虫为食,也食小的蜗牛,蛞蝓等。据梁启燊等(1957)4月所采的一鸟全食昆虫,胃内有蚁类和鞘翅目昆虫。郑作新等(1958)于1953—54年6、7两个月内在河北昌黎剖检4只鸟胃,内容物全为昆虫,其中鳞翅目蛾类碎片(3次)占49.55%,直翅目昆虫碎片占30.03%,还有鞘翅目碎片和象甲碎片、蛇类等昆虫。
    剖检5月采自云南的4只鸟胃,内有直翅目的稜蝗(Paratettix sp.),鞘翅目的甲虫,还有蜘蛛等。
    据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1955—57年间在湖南分析了15只鸟胃的结果,全部食物为昆虫,包括鳞翅目的蝶类及其幼虫、膜翅目的蚁类、直翅目的蝗虫、鞘翅目昆虫等,且以鞘翅目昆虫为最多。
    山鹡鸰每年5—6月间繁殖,常在葡萄架或大树的水平枝上筑巢,距地面约3米左右。巢呈杯形,由草茎、枯叶、羽毛等组成,内衬兽毛,外绕以蛛丝,有时更敷以苔藓。巢的大小:外径7—8厘米,高4.5厘米,深3厘米。通常产卵4—5枚,呈青灰色,并具紫灰色斑点。8个卵的大小平均为18(17—19.7)14.6(14.5—15)毫米(郑作新等,1966)。
分布信息 苏联库页岛和乌苏里南部,朝鲜,尼泊尔,不丹,印度,中南半岛,日本,南至马来亚、苏门答腊、爪哇等地。; 中国的东北,内蒙古东北部,河北,山西,陕西和甘肃的南部,河南,山东青岛、威海,安徽霍山、琅琊山,江苏南京,福建邵武,湖南,贵州都匀,四川峨眉山、雅安(夏候鸟,旅鸟);福建南部,江西,广东包括海南岛,广西,云南(旅鸟,冬候鸟)。;
经济价值     经济意义 山鹡鸰均以昆虫为食,所食昆虫多为鳞翅目、鞘翅目、直翅目(蝗虫)等农、林、牧害虫,所以它是一种益鸟,应当加以保护。
文献 中国动物志 鸟纲 第八卷 雀形目 (阔嘴鸟科 和平鸟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