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hus cervinus (Pallas), 1811   红喉鹨

字段 内容
目名 Passeriformes
目中文名 雀形目
科名 Motacillidae
科中文名 鹡鸰科
学名 Anthus cervinus (Pallas), 1811
中文名 红喉鹨
引证 Anthus rufogularis Brehm, 1824, Lehrb. Naturg., Europ. Vog. 2:963(模式产地:非洲东北部 Nubia)。; Motacilla cervina Pallas, 1811, Zoogr. Rosso-As. 1:511(模式产地:西伯利亚堪察加)。; Anthus rufogularis, 寿振黄, 1936, 786—788; La Touche, 1925—1930.
;
鉴定特征     鉴别特征 腰具黑斑,腋羽褐色或近白,喉部和上胸呈棕红色,成鸟胸部无斑纹,或仅于下胸微具一些,翼上覆羽端缘沾黄,背羽无白缘,体侧具粗形暗色纵纹。
形态描述     形态 (据采自海南岛的标本)
    一般夏天背部的颜色为浅黄褐色,带有明显的较宽的深色纵纹,腰部和尾上覆羽亦具深色纵纹;飞羽黑褐色,外翈带有赭石色的羽缘,大覆羽和中覆羽亦带较宽的淡赭石色羽缘,小覆羽与背同色;尾羽黑褐色,最外侧一对尾羽端部具较大的楔状白斑,外侧第二对尾羽端部具白斑,其余尾羽具淡色狭缘;眼上方有一条深色带斑,头侧、喉部和上胸部分为棕红色,后胸及腹部黄褐色,尾下覆羽多为白色,胸部无斑纹,下胸及腹部具深色纵纹。
    虹膜褐色;嘴角褐色;脚淡褐色。
    量衡度:( 注:见图1)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
♂♂(6) 20.3 154.26 11.8 82.9 62.1 22
(17—24)(154—160)(10.5—12)(79—86.5)(57—66)(21—23)
♀♀(5)20.6 149.5 11.6 79.9 61.6 21.9
(21—21.5)(135—162)(11—12.5)(76.5—85)(58—64)(21—22.5)

生物学描述     生态 栖息于平原开阔的林间空地、草地、灌木丛、沼泽地、农田等处。多成对或结小群活动。
分布信息 东北呼伦贝尔盟、中部哈尔滨、南部丹东及旅顺、西南部朝阳,河北,山西,山东,江苏,湖北,四川灌县、峨眉山(旅鸟);长江以南地区,西至云南南部,台湾及海南岛(冬候鸟)。; 古北区北部,斯堪的那维亚北部,拉普兰,苏联北部,阿留申群鸟,阿拉斯加等地。越冬区多在非洲北部和东部,伊朗南部,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北部,越南,泰国,朝鲜,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地。;
分类学讨论     分类讨论 Brehm(1824)曾以翅长的不同,将 Anthus cervinus 分为两个亚种,即 A.c. cervina,分布于苏联的西部、芬兰和瑞典北部,A. c. rufogularis 分布于苏联北部的东段,但限于标本无来源,是否要分为两个亚种还难确定。
文献 中国动物志 鸟纲 第八卷 雀形目 (阔嘴鸟科 和平鸟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