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hus campestris Linnaeus, 1758   平原鹨

字段 内容
目名 Passeriformes
目中文名 雀形目
科名 Motacillidae
科中文名 鹡鸰科
学名 Anthus campestris Linnaeus, 1758
中文名 平原鹨
引证 Anthus campestris griseus,钱燕文,1965, 99。; Anthus campestris godlewskii, La Touche, 1925—1930, 435—437.;
鉴定特征     鉴别特征 体形较田鹨细小,上体灰褐色,头顶及上背具暗褐色纵纹;翅和尾暗褐色,具棕白色狭缘,最外侧两对尾羽白色,内W具暗褐色宽缘;下体棕白色,胸呈沙棕色,跗蹠较短,25—27毫米,后爪长度小于12毫米。
形态描述     形态 (A. c. griscus,采自新疆青河)
    成鸟:额、头顶及后颈灰褐色,具深褐色羽轴纹;肩、背及腰褐灰色,上背具不明显的褐色羽轴纹;尾羽暗褐色,外翈具棕色狭缘,最外侧一对尾羽棕白色,内翈近尾基处具暗褐色宽缘,次一对外侧尾羽具棕白色楔状斑;中覆羽和大覆羽暗褐,宽缘棕白色,飞羽暗褐色,具棕白色狭缘;三级飞羽暗褐,具淡棕色羽缘,羽缘较淡,呈棕白色;下体乳白色,胸部沾棕,并具较大的暗褐色羽轴纹,尾下覆羽沾棕。
    虹膜暗褐;嘴暗褐,下嘴基淡褐色;跗蹠和趾淡褐色,爪褐色,后爪较淡、呈淡黄色。
    量衡度:(注:见图1)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
♂♂(10)23.9 170.8 14 87.3 74.9 25
(22—26) (152—190)( 13—16)(82—92) (67—83) (25—25)
♀♀(8) 22.1 161.1 13.9 85.3 70 23.6
(18—24)(149—170)(12—15) (80—94 (64—73)(20—25)


生物学描述     生态 栖息于河滩、谷地、沼泽、草地、林间空地及居民点附近。多成对活动,在地上、岩石间奔走觅食,受惊动即飞向树枝或岩石上,鸣声尖锐。
    食物几纯为昆虫,多为鞘翅目、膜翅目、双翅目的昆虫及幼虫,在食物缺乏时吃少量植物性食物。
    巢筑在水边、河边、沼泽地附近的草地上较凹的地方或草丛根旁,由草茎、叶所构成,内垫以软草、兽毛等,通常产5—6枚卵,卵色变化较大,有的呈褐灰色或者是淡褐灰色,满布以褐色的斑点。
分布信息 新疆,内蒙古,青海,西藏,甘肃,宁夏,东北,山西,四川等地。; 古北区的西半部,东至叶尼塞河,南沿苏联土耳其斯坦东部,从约55°N西西伯利亚,穿过整个欧洲,南至地中海地区和北非,向东至伊朗北部和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等地;
分类学讨论     分类讨论 平原鹨在中国仅有两个亚种,此2亚种的区别主要在于 griseus 上体暗灰褐色,羽缘棕色不著,后爪较后趾稍短;而 godlewskii 上体黑褐,羽缘棕色,后爪与后趾等长或稍长些。郑作新(1966)提出 godlewskii 应另立为一独立种,以现有标本看,2亚种体色差别较大,后爪与趾的长度亦较明显,但限于标本数量,且缺乏繁殖资料,暂作为 Anthus ca-mpestris 的亚种,待进一步研究。
    亚种分化 平原鹨有3个亚种,分布在中国的有2个亚种
文献 中国动物志 鸟纲 第八卷 雀形目 (阔嘴鸟科 和平鸟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