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ius schach schach Linnaeus, 1758   指名亚种

字段 内容
目名 Passeriformes
目中文名 雀形目
科名 Laniidae
科中文名 伯劳科
学名 Lanius schach schach Linnaeus, 1758
中文名 指名亚种
引证 Lanius schach lingulacus Hachisuka,1939,Suppl.Publ.Orn Soc.Japan 15:119(模式产地:上海). ; Lanius schach Linnaeus,1758,Syst.Nat.,ed.10,1:94(模式产地:中国).;
鉴定特征 本亚种偶见有黑色型个体,但与黑伯劳不同,主要特征为体羽的棕色部分黑化为棕灰至灰褐色,但黑色羽的分布不出现异常区域,仅在少数标本的腹、胸部有杂乱不规则的黑斑;而且,所有这些黑色型标本均具有翅斑(白色至灰褐色)。国内所收藏的标本有1909—1927年采自上海的17号标本(现藏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1922—1937年采自福州(4号)、厦门 (1号)的标本,也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收藏。
形态描述 形态 (依指名亚种)
雄性成鸟:嘴基至前额黑色,头顶至上背青灰并略染棕色,至背羽逐渐过渡为锈棕色并达于尾上覆羽;脸侧自嘴基至眼先、围眼至耳羽及颈侧为一黑宽带,与黑额带相连;肩羽与背羽同色;翅覆羽与飞羽黑色,第4—9枚初级飞羽基部白色,形成明显翅斑,露出覆羽端外约8—12mm;内侧飞羽的外翈及端缘为淡棕色;翼缘纯白;中央尾羽黑色,外侧尾羽逐渐染褐并具淡棕端,最外侧三对尾羽淡褐色并具宽狭不等的淡棕色内、外翈缘和端缘。颏、喉纯白;胸以下以白为主,在胁、股及尾下覆羽处染以锈棕色。本亚种的棕色调自东向西呈现梯度变异,东部者色淡,愈向西部棕色愈浓,以云南、贵州种群的颜色最深。
雌性成鸟:前额黑带较窄并具黑褐色,头顶至上背的灰色染褐;中央尾羽及过眼纹均沾褐色。
幼鸟:黑额带不显,仅在嘴基略有黑羽;上体灰色部分均染棕并具黑褐色横斑;肩羽及尾上覆羽具细的暗褐横纹;中央尾羽末端有3mm左右的棕色羽端;过眼纹黑褐色。下体污白,胸、胁沾锈色,有不明显的横纹。
雏鸟:不具或具极窄的(1mm)黑额带,白头至腰棕褐色,头顶有零散隐鳞纹,上
背至腰则有大型黑褐色鳞纹;尾上覆羽棕褐;中央尾羽黑色具棕色端斑,愈向外侧尾羽棕色区愈扩大,最外侧尾羽全为棕色;眼先、过眼至耳羽为黑色;翅黑色,内侧飞羽具宽阔棕色缘,初级飞羽不具翅斑。颏、喉白色染淡棕,胸、上腹有暗褐色鳞纹,胁羽淡棕,腹中央几近白色,尾下覆羽淡棕黄色。
虹膜暗褐;嘴在年轻个体局部(多为下嘴基部)为角色,老年个体上、下嘴均纯黑;
脚铅灰色。
量衡度: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
♂♂(77) 58.3 260.8 16.8 105.3 130.5 32.2
(40—72) (218—290) (12—20) (98—136)(100—154) (25—37)
♀♀(62) 59.5 254.4 16.9 104.3 128.1 32
(45—88) (218—283) (15—19) (97—131)(101—154) (28—35)
分布信息 国内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广大地区,北至甘肃兰州、陕西秦岭,西至四川、云南(留鸟),偶见于山东。
;
文献 中国动物志 鸟纲 第九卷 雀形目 太平鸟科—岩鹨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