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rena puella (Latham), 1790   和平鸟

字段 内容
目名 Passeriformes
目中文名 雀形目
科名 Irenidae
科中文名 和平鸟科
学名 Irena puella (Latham), 1790
中文名 和平鸟
引证 Coracias puella Latham 1790, Ind. Orn. 1: 171(模式产地:印度)。; Irena puella puella, Ali et Ripley, 1971, 6: 63—65.
;
鉴定特征     鉴别特征 雄鸟从头顶中央至尾上覆羽包括两翅中、小覆羽,尾上、下覆羽釉蓝泛紫光泽;余体羽纯黑。雌鸟飞羽褐黑,余体羽和翼上覆羽纯铜蓝色。
形态描述     形态 (I. p. puella,采自云南)
    雄性成鸟:冠部、枕部、背、腰、尾上、下覆羽、小覆羽以及中覆羽概釉蓝泛紫光;内侧数枚大覆羽具同色端斑;余体羽乌黑。
雌性成鸟:眼先、眼下方黑色;两翅褐黑;初级覆羽、大覆羽和内侧飞羽外翈缀以铜蓝色;尾羽暗褐;中央尾羽渲染以铜蓝色,向外蓝色渐少,最外侧尾羽几无铜蓝色渲染。
    尾上覆羽羽端距尾羽羽端17♂♂44.7(31.5—60.0)毫米,16♀♀43.3(38.5—55.0)毫米;尾下覆羽羽端距尾羽羽端17♂♂38.0(27.5—51.0)毫米,16♀♀40.5(33.5—51.0)毫米。
雄性幼鸟:与雌性成鸟相似。更幼的幼鸟体羽满布以黑色纵纹。
    虹膜黄、红或橙黄、橙红色;嘴和脚呈黑色。
    量衡度:(注:见图1)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
♂♂(14) 76.5 261.7 23.4 133.6 107.8 18.3
(65—99) (244—273) (21.5—25) (130—138) (102.5—115) (165—20)
♀♀(15) 81.7 252.0 24.0 130.7 107.3 18.6
(68—96) (238—278) (21.5—26.0) (126.5—136) (104.5—111.5) (17—20)
生物学描述     生态 和平鸟为典型的东洋界鸟类。栖息于海拔约750米以下的常绿阔叶林、沟谷林,也曾见于坝区竹林。活动于乔木冠部,有时也见觅食于乔木中、下层。于3月、4月、5月和12月曾见单独活动,1月和2月见有三、五只小群觅食于榕树。性羞怯畏人。兼食果实和昆虫。
    1957年3月20日在云南西双版纳橄榄坝获得的1只雄鸟,睾丸膨大为9.5×7.5毫米。
    1957年4月13日在云南勐养井伞获得1只雄性亚成体,上体铜蓝色,羽端大都具矢状黑斑,头顶至尾上覆羽散有釉蓝色新羽;眼先、眼下方黑色;下体铜蓝色,隐约可见羽端矢状黑斑,或黑色羽基,尾下覆羽浅釉蓝色。1958年11月25日采自云南西双版纳勐腊的1只雄性幼鸟,体羽铜蓝色,上体和下体普遍分布有细小的纵斑。
分布信息 云南南部及东南部(留鸟)。; 斯里兰卡(19世纪末绝灭),印度西南部和东北部,尼泊尔、锡金、不丹、孟加拉国、中南半岛、印度尼西亚以及菲律宾群岛。;
分类学讨论     分类讨论 在印度东北部大吉岭采得的标本,Whistler et Kinnear 曾定为 sikkimensis(1933);Mayr(1960)认为 sikkimensis 的翅长居间于印度西南部和东北部的指名亚种间,不足以成立为一个亚种。
    在西双版纳获得的8只雄性幼鸟中,大都与雌鸟相似。其中1月(1只)、2月(1只)和4月(1只)的3号标本均与雌鸟同色。3月、4月、12月采的3只雄性幼鸟腰羽和尾上覆羽羽端微有钻蓝色反光,未见换羽迹象,胸部有数枚黑羽。采自5月的1号标本,头、枕、背以至尾上覆羽和尾下覆羽散有绀蓝色新羽,前额、眼上方、眼下方、喉侧以及下体,不规则地杂以黑羽,余体羽概铜蓝色。从上述标本可见雄性成鸟体羽的获得最早不超过次年4—5月繁殖前。没有发现它们是否此时参加繁殖。此外,雄鸟体羽色泽的变化似由色素沉着变色而得。
    亚种分化 和平鸟计5个亚种,分布于中国的为指名亚种。
文献 中国动物志 鸟纲 第八卷 雀形目 (阔嘴鸟科 和平鸟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