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iparia paludicola (Vieillot), 1817   棕沙燕

字段 内容
目名 Passeriformes
目中文名 雀形目
科名 Hirundinidae
科中文名 燕科
学名 Riparia paludicola (Vieillot), 1817
中文名 棕沙燕
引证 Hirundo paludicola Vieillot, 1817, Nouv. Dict. Hist. Nat. 14:511(模式产地:非洲南部)。; Riparia paludicola chinensis, 昆明动物研究所,1980, 100; Ali et Ripley, 1972, 5: 51—52; Baker, 1926, 3: 235—236; Peters, 1960, 10: 81—129; Smythies, 1953, 246;Vaurie, 1959, 5.;
鉴定特征     鉴别特征 体大小似 Riparia riparia,但体羽褐灰,尾羽黑褐,无胸带,跗蹠完全裸出,喉部淡棕色,与 Riparia riparia 有别。
形态描述     形态 (R. p. paludicola,采自云南)
成鸟:头顶暗褐色,整个上背和颈侧灰褐色,具光泽;腰羽较淡;尾羽黑褐色;尾上覆羽浅灰褐色,边缘苍淡;颏、喉和上胸浅沙黄色,胸部沾棕;两胁灰褐色;其余下体及尾下覆羽白色,渲染沙黄。
    虹膜淡褐;嘴黑色;跗蹠及趾黑褐色。
    幼鸟与成鸟相似,仅上体羽及内侧飞羽具浅棕色宽缘;腹部及尾下覆羽纯白,胸部较成鸟色暗并稍沾棕。
    量衡度:(注:见图1)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
♂♂(5) 7.9 108 4 87.6 41.1 8.8
(7.5—8) (100—112) (4一4) (82—91) (40—43) (8—9)
♀(1) 7 114 4.5 82 40 8.5
生物学描述     生态 棕沙燕的生态,在许多方面与灰沙燕相似,不同处在于它们较多地保留在水面飞捕昆虫,亦常在草地、沼泽地飞翔。繁殖在4—5月或10—11月,每年可能繁殖两次。巢营河岸砂崖峭壁或海滨悬崖,洞道深从60—120厘米不等,洞道末端扩大为巢室,巢即置于此室。巢室较大,直径约18厘米,巢内有草、羽及兽毛铺垫。每巢产卵2—4枚,偶或7枚。卵色纯白,大小为14.5—18.3×11.2—12毫米,繁殖期棕沙燕常集成大群,少则20—30只,多时达100只以上。棕沙燕在台湾为留鸟,但常视水源和昆虫活动情况而作局部迁徙。
分布信息 布坎拉东部,印度东北、孟买以南、库塔克,泰国,老挝,越南,菲律宾吕宋等地。; 云南西部以至南部西双版纳及东南部,台湾(留鸟)。;
分类学讨论     亚种分化 棕沙燕全世界已知有7个亚种,中国仅分布一亚种
经济价值     经济意义 棕沙燕食虫,且以膜翅目中的蜂、蚁,等翅目中的白蚁,鞘翅目中的小甲虫为主,害虫占较大比重,有益于人类。
文献 中国动物志 鸟纲 第八卷 雀形目 (阔嘴鸟科 和平鸟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