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Passeriformes |
目中文名 | 雀形目 |
科名 | Hirundinidae |
科中文名 | 燕科 |
学名 | Hirundo rustica Linnaeus, 1758 |
中文名 | 家燕 |
引证 | Hirundo rustica gutturalis Scopoli, 郑作新等, 1973, 109—110;昆明动物研究所, 1980, 100—101。; |
俗名 | 燕子(陕西、甘肃、宁夏、山西); |
鉴定特征 | 鉴别特征 上体呈金属蓝黑色;颏、喉及上胸栗色,腹部白、淡棕或淡赭鲑色,无斑。 |
形态描述 | 形态 (H. r. gutturalis,采自河北) 成鸟:额暗栗,上体包括翅的覆羽、最内侧飞羽概呈闪金属蓝辉的黑色,飞羽和尾羽黑褐,微具绿色光泽。飞羽狭长;尾羽最外侧一枚延长,其余各对的长度由外向内依次递减,除中央一对外,其余翈内均具白斑。飞行时尾羽平展呈剪状,白斑互连成“V”形。颏、喉和前胸栗色,后胸有不完整的黑色胸带,中央多杂栗色,几与喉部栗色相连。下胸、腹部至尾下覆羽白色。雌雄相似,但雌鸟除最外侧各一枚尾羽较短外,额、颏、喉和前胸的栗色也不若雄鸟艳丽。 虹膜暗褐色;嘴黑褐色;跗蹠及趾黑色。 幼鸟体色与成鸟相似,但较暗淡,尾羽较短。 量衡度:(注:见图1)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 ♂♂(35) 15.6 171.3 6.7 108.9 90.4 10.4 (13—22) (155—197) (6—9) (101—119) (83—109) (9—12) ♀♀(18) 15.6 160.1 6.7 112.1 82.3 10.5 (14—20) (150—183) (6—9) (106—122) (74—109) (9—12) |
生物学描述 | 生态 家燕为一种习见的夏候鸟,每年初春2—3月间沿中国海岸线北上,经各河流进入内地,或经台湾海峡到福建,或经朝鲜进入东北、内蒙古,分布非常广泛。繁殖后,9—10月间又结群南迁,到南洋、印度、大洋洲等地越冬;中国境内仅台湾、广东、云南南部和海南岛冬季可见家燕踪迹。 夏季家燕常成对地栖息于村镇附近的田野和河岸边的树木上,亦见停栖于电线上。飞行轻捷,飞速一般在56米/秒,急翔时可达154米/秒,但极少见(王先敏,1959)。全天急闪地结群在田间,空旷地上空飞行,刮风下雨也不例外。飞行时捕捉飞虫为食,在雨过天晴空中飞虫很少的时候,也主动捕食停息在墙壁或岩壁的昆虫,或在小片灌木林中穿梭般飞行,赶出停落在树枝干上的昆虫,在空中捕食。飞行无定向,时而东时而西,时而南、北,且急上下,并发出尖锐急促的叫声。雄鸟常反复鸣叫,音长而清脆,雌燕鸣声短促而低沉。 家燕全以昆虫为食,据郑作新等(1958)在河北昌黎县区于5—9月间剖检23只鸟胃,查明家燕食物中昆虫占99.5%,杂草茎秆碎屑仅占0.46%。所食昆虫包括双翅目的蚊、蝇;鞘翅目的金龟甲、象甲、叩头甲;同翅目的叶蝉;鳞翅目蛾类;膜翅目的蚁、蜂、寄生蜂等。 雏鸟的食性,据王先敏(1958)在北京西郊的观察,第一窝雏鸟主食蝇类,占总食量的54%以上,取食频率占75%,其次是牛蛇。第二窝雏鸟主食牛蛇,占总食量的66.6%,取食频率占50%强,其次是蚁类。在南方还取食白蚁、松毛虫、蜻蜓和半翅目昆虫等。偶食蝼蛄。 家燕在中国大部分地区每年繁殖两次。第一次大多在4—6月,第二次在6—7月间,个别情况可延至8月或9月。家燕到繁殖地区后不久,即开始繁殖活动。80%的家燕选择巢址营造新巢,约20%的沿用过去的旧巢。营巢约需11—12天,由雌、雄鸟轮流从水田、池塘、沼泽、湖泊或江河岸边衔取泥丸、草根、草茎,将唾液混合以上巢材,用嘴由巢的基部逐渐向上紧密地堆砌在一起。巢的外壳造好后,紧接着3—4天就衔细的干草根,用唾液将草根粘于巢底作垫,最后在垫上铺以绒羽、毛发等物。 燕巢多置于屋椽下或梁上,也有把巢底粘附在沿屋椽下墙壁横设的电线上,或造巢于屋内特设的招引架上,亦有做巢于沙井壁上。巢呈浅皿状或半碗形,在农舍或城镇住户家房椽曾见2—7巢不等。个别家燕有造2巢的,一巢作产卵育雏之用,另做浅形小巢,供雄鸟栖息。1963年在宁夏银川市北塔统计10巢,外径13—15.3,内径8.5—10,巢高4—13,巢深3—7厘米。 家燕每日清晨产卵,产卵前可见在巢内或停息在树枝上交配。雌燕产卵后,常卧伏在巢中或停息巢边,大约一小时左右方离巢。第一窝繁殖,据在宁夏银川市的统计,满巢卵一般为5枚;第二窝一般为4枚,个别也有,枚的。卵椭圆,色白,表面缀以大小不等的褐色或淡红褐色斑点,且以卵的钝端较密。10枚卵的大小为18—20×14—16毫米。单个卵重2—2.5克。 一窝卵产满后,即开始抱孵,孵卵由雌鸟单独负担。孵卵14—15天后,雏鸟出壳。雏鸟刚孵出时,两眼全闭,全身除局部地方有稀少的绒羽外,完全裸露,体重仅2克,体长32—35毫米。第4天的雏鸟可见羽区,第7天睁眼,20天后出飞。 在兰州观察得雏鸟由雌、雄成鸟共同饲喂,早期雄鸟较雌鸟喂的次数为多,雌鸟多伏在巢中抱雏,成鸟喂雏每小时大约9—15次,每天一对成鸟喂雏的次数在180次左右。当雏鸟还很小的时候,成鸟喂雏后还用嘴衔出雏鸟排在巢中的粪便块,雏鸟稍大,饱食后常在巢中转身把粪便排出巢外,遇有这种情况,可见成鸟用嘴接衔粪便并在离巢较远的地方抛弃。雏鸟初出飞,由双亲带领,活动于巢区附近的树上、墙顶,由亲鸟送食,且不时发出警戒叫声。如有入或其它动物接近,叫声急促而短频,也常以食物引诱雏鸟飞行。偶见停留树枝的雏鸟不慎失足掉落地面,此时可见成鸟着急而频叫,继而落地围绕雏鸟旋转,带领雏鸟脱离险区。雏鸟出飞后5—6天即可不再依靠双亲而自行捕食昆虫,活动范围也逐渐扩大。第一窝与第二窝的姊妹群常跟随亲鸟在一起活动。有时候第二窝雏鸟已经孵出,尚不能独立生活时,因气候或其它原因,或迁徙期已到,可见第一窝姊妹群参与饲喂活动,并曾见同时有3只第一窝的亚成体协助双亲饲喂雏鸟。 家燕有沿用旧巢的习性,但不是所有的家燕都能返回旧巢并在那里产卵育雏。据在兰州观察,成鸟翌年返巢率在70%(王香亭、丛林玉,1978—1980)。家燕利用旧巢的情况不尽完全相同,有的迁来后将原有的旧巢清理并加固,这时可见家燕用嘴衔出巢内污物并远抛地面,此后又从野外衔进湿泥、线头、麻丝、柔羽等物入巢内;另一种情况是在旧巢上另作新巢,致使巢有层次之分,最多的有4层。 1958年11月24日,在北京西郊还看见有几只家燕栖息芦苇间(郑作新等,1958),此种情况确属罕见。 |
分布信息 | 普遍见于欧洲、亚洲、澳洲及非洲。从不列颠岛、拉普兰(Lapland)到下伯朝拉(Pechora),东向至叶尼塞(Yenisei—约在北纬64°以北),南到摩洛哥、阿尔及利亚、伊朗、突尼斯、塞浦路斯、小亚细亚、巴基斯坦、锡金;蒙古,朝鲜,库页岛,千岛群岛,日本,菲律宾,中南半岛,印度,印度尼西亚,新几内亚,孟加拉国,加里曼丹等。; 夏时分布几遍中国。; |
分类学讨论 | 亚种分化 家燕全世界已知有6个亚种。中国境内有4个亚种。 |
经济价值 | 经济意义 家燕是熟知的益鸟,在中国居留期间完全以昆虫为食,繁殖期平均每天以450只昆虫喂给雏鸟,加上自己捕食的昆虫,不难看出,一对繁殖的家燕与其两窝雏鸟从4—9月甚或10月,所食昆虫数是惊入的。它们在消灭卫生害虫如蚊、蝇等,农业害虫如牛虻、蝽类、蝼蛄、蚜虫、叩头甲、象甲等方面所起的巨大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此外,根据家燕对气候的异常反应,可预测天气变化。如通常说的“燕子低飞蛇过道,大雨即刻就来到”等谚语,在中国各地甚为普遍。因此,广大农村、城镇居民都设法招引。 蛇和家猫偷袭家燕及其雏鸟,要设法防除。它们南迁后不要破坏其巢,供翌年迁来时再用,如此可缩短造巢的时间,更利于它们每年繁殖两次,扩大种群数量,为人类带来更多益处。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 鸟纲 第八卷 雀形目 (阔嘴鸟科 和平鸟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