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ctrophenax nivalis Linnaeus, 1758   雪鹀

字段 内容
目名 Passeriformes
目中文名 雀形目
科名 Fringillidae
科中文名 雀科
学名 Plectrophenax nivalis Linnaeus, 1758
中文名 雪鹀
引证 Emberiza nivalis Linnaeus,1758,Syst.Nat.,ed.10,1:176(模式产地:Lapland).;
俗名 Snow Bunting; 路边雀(吉林); 雪雀(东北);
鉴定特征     鉴别特征 冬夏羽色不同,夏羽主为黑白两色,冬羽多呈棕黄色,如烟熏染一般。
形态描述     形态 (据北方亚种)
    雄性成鸟(冬羽):中央冠纹从嘴基至枕部栗黄色,头顶有时露出黑色羽基;耳羽和上胸侧栗黄色;肩和背的羽缘灰沾黄色;腰、短的尾上覆羽及下体概白色,有时沾黄;最长的尾上覆羽黑色,具栗色宽缘;三对中央尾羽黑色,羽缘灰色,外侧三对尾羽白色,羽端具褐色条纹;小翼羽黑色,翼覆羽、内侧次级飞羽和初级飞羽均黑色,中和大覆羽尖端白色,内侧次级飞羽外缘栗色,所有的覆羽和初级飞羽均外缘以灰色;前3枚次级飞羽为白色;下体白色,胸沾棕褐色;腋羽和翼下覆羽白色,第10枚初级飞羽白色,但羽端具两个棕色点斑。
    雄性成鸟(夏羽):上体除初级飞羽基部外,内侧次级飞羽、肩羽及尾羽均黑色,上下体余部均白色。(据马国恩12月在兴安岭采的标本)。
    雌性成鸟(冬羽):上体棕褐色,具黑褐色纵纹,内侧飞羽具宽阔棕黄色羽缘;下体白色沾棕。
    虹膜褐色;嘴浅褐色,嘴峰黑色,雌鸟嘴黄,尖端黑暗;腿脚黑色。
    量衡度: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
♂♂(6) 35—45 155—185 11—12 102—110 63—75 19—22
♀♀(5) 32--41 145—180 10—12 100—105 58—70 20—21
生物学描述     生态 雪鹀在我国东北地区为普通冬候鸟,一般11月迁来,有时在12月份,但迁去颇早,多在2—3月间。数量一般较多,也有些年份较少,可能和气候条件尤其是雪的大小(常家传,1985)有关。该鸟的季节迁徙具有缓慢游荡的特性。冬季迁来后,呈群体生活,由数只到10余只,甚至百余只组成,多见于低山区和丘陵地带的开阔区,有时也见于平原地区,但不见于森林深处。雪鹀是地面活动的雀类,喜栖在路旁未全被雪覆盖的草丛中或就在公路旁活动,因此东北叫它为“路边雀”,有时到山区的打谷场周围寻食。性大胆而不畏人,当牛车或马车和人从旁经过时,也毫不惊恐,只是在非常接近时,才结群飞离,飞行不远又落在地面。此鸟飞翔力强,而且善于在雪地奔走。剖胃分析,其食物绝大部分为野生禾本科、藜科、蒿科和蓼科植物种子,仅有数次见有谷类。
分布信息 为广布种,在欧、亚、北美等地极北地区繁殖。; 见于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冬候鸟);新疆天山和河北(罕见鸟)。;
分类学讨论     亚种分化 本种共4个亚种,在我国仅见一亚种
经济价值     经济意义 冬季能消灭大量杂草种子,对农林有益,应禁止捕猎。
文献 中国动物志 鸟纲 第十四卷 雀形目(文鸟科、雀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