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Passeriformes |
目中文名 | 雀形目 |
科名 | Fringillidae |
科中文名 | 雀科 |
学名 | Emberiza pusilla Pallas, 1776 |
中文名 | 小鹀 |
俗名 | Little Bunting; 高粱头; 虎头儿; 花椒子儿(东北); 麦寂寂(河南); 铁脸儿; |
鉴定特征 | 鉴别特征 体型比麻雀略小,背面羽色近似;头顶有二道黑色宽阔带,面部还有一块栗色斑。 |
形态描述 | 形态 雄性成鸟(春羽):头顶、头侧、眼先和颏侧均赤栗色,头顶两侧各具一黑色宽带;眉纹红褐;耳羽暗栗色,后缘沾黑色;颈灰褐而沾土黄色;肩、背砂褐色,有黑褐色羽干纹;腰和尾上覆羽灰褐色;小覆羽土黄褐色;中和大覆羽黑褐,前者羽尖土黄,后者沾赤褐,羽端土黄色;小翼羽和初级覆羽暗褐,而羽缘浅灰。翅上覆羽黑褐色而缘以赭黄色,初级覆羽的羽缘较淡;飞羽暗褐,内侧者缘以赭黄色,外侧者外缘转为土白色;尾羽褐色,具不明显的土白色羽缘;最外侧一对尾羽有一白色楔状斑,从内燫羽尖直插到外燫基部;次一对尾羽仅在羽轴处有一白色窄纹;喉侧、胸、胁均土黄色,具黑色条纹;下体余部白色;翼下覆羽和腋羽也白色,后者中央发黑。 雄性成鸟(秋羽):头顶羽端赭土色,头顶赤栗和两侧的黑色带有些混杂,不如春羽明显;翼羽外缘近赭色;其它各部的羽色和春羽大致相同。 雌性成鸟(春羽):羽色较雄鸟差淡;头顶中央红褐色,多杂以狭小黑色纵纹和赭土色羽尖;头顶两侧黑色带呈黑褐色;其余各部与雄鸟春羽同。 雌性成鸟(秋羽):大致与春羽同,仅头顶两侧黑色带转呈红褐色。 虹膜褐色;上嘴近黑色,下嘴灰褐;脚肉褐色。 量衡度:(注:见图1) |
生物学描述 | 生态 小(饣束)在平原、丘陵、山谷和高山都能见到,栖息于灌木丛、小乔木、村边树林与草地、苗圃、麦地和稻田中。多结群生活,春季多为十数只的小群,秋季一般结为大群,冬季多分散或单个活动。性颇怯疑,虽在迁徙途中也静寂地隐藏于麦田、灌丛或草棵中。 叫声低弱而简单,作“chi”的短促声,春季迁到东北时才发出“tick tick tick”的叫声,但不甚强烈。 杂食性,多在地上取食。据我们在东北剖检的鸟胃分析,春季食物以杂草子为主,秋季食物以各种谷类,如小麦、高粱、稻粒等为主,也有些杂草种子和昆虫等。在河南春季采得多个鸟胃,其中均以麦粒为多(傅桐生,1937)也有一些其他动植物。据郑作新等(1960)在湖南采到57个鸟胃,内有植物和昆虫;在3、4、10、11等4个月中,取食植物45次,昆虫24次。所吃植物以草子为主,兼吃其他植物种子,如粟类等;所吃的昆虫,包括鞘翅目、鳞翅目、半翅目、膜翅目等的成虫、幼虫及卵等。1956年在河北昌黎于4、5、8、9等4个月采到的35个鸟胃,发现植物性食物占82.4%,昆虫占17.6%。另在秦岭冬季采得的鸟胃,胃内食物为大米、麦粒、植物碎片以及昆虫等。据云南动物所冬季在贵州见3个胃中各有植物种子、鞘翅目昆虫及蚂蚁。 小(饣束)在我国是一种最普通的旅鸟和冬候鸟,而不在我国繁殖。至于外国文献记载它在大兴安岭繁殖,即它为东北的留鸟和繁殖鸟之说还需商榷,我们于1964年7—8月在大兴安岭的额尔古纳旗一带调查从未发现它们有任何繁殖迹象。再根据1974年5月末至6月初在大兴安岭根河一带的调查记录,5月末至6月初可见到此鸟成小群飞翔,但在6月中旬至7月末就从未见到过此鸟,仅在8月中旬偶尔遇见个别成体,而未见有幼雏,1984年6—7月在大兴安岭满归见成对小鹀在灌丛的草地中活动,但未见巢和卵。由此肯定,小鹀即使在该地繁殖也仅是少数个体。 此鸟在国内每年迁徙时间很有规律,一般是秋季8月中下旬出现于兴安岭和哈尔滨等地,9月份见于东北中部和南部,9—10月见于河北、河南和陕西等地,11—12月见于长江下游,并有部分在该地越冬,冬季见大批鸟在华南各地越冬;4月初即北返,早期出现于沈阳的时间在4月16—17日(苏造文),5月经过吉林,5和6月初经兴安岭而到更北方巢区。 |
分布信息 | 内蒙古东北部,东北(旅鸟、繁殖鸟);华北自河北,西至宁夏,甘肃,新疆,南至长江流域(旅鸟、少数冬候鸟);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四川,云南,贵州和海南。 ; 欧洲北部,俄罗斯,日本,朝鲜半岛,缅甸和印度等地。; |
经济价值 | 经济意义 小鹀的食性即属杂食性,每年吃掉大量草子和昆虫等,对春播作物有利,但在越冬地和迁徙途中也吃不少的谷物,对粮食产量有害。至于它的利害关系问题,因地区不同而有差异,目前尚无定论。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 鸟纲 第十四卷 雀形目(文鸟科、雀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