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beriza calandra Linnaeus, 1758   黍鹀

字段 内容
目名 Passeriformes
目中文名 雀形目
科名 Fringillidae
科中文名 雀科
学名 Emberiza calandra Linnaeus, 1758
中文名 黍鹀
俗名 Corn Bunting;
鉴定特征     鉴别特征 体形大小似椋鸟,上体土褐,有黑色羽干斑,头顶较黄,腰及尾上覆羽暗褐而沾灰绿色,具显著的暗栗色纵斑;翅大覆羽角色,中覆羽具浅黄色端,在翅上形成一横带;尾羽暗色,具土黄色羽缘,外侧尾羽无白斑;腹面污白,带赭绿色。
形态描述     形态(据指名亚种)
    成鸟:头顶至后颈为肉桂褐色,具暗栗色羽干斑,头顶尤著;背、肩、腰及尾上覆羽暗褐而沾灰绿色,具较显著的暗栗色纵斑;翼及翼覆羽淡栗棕色,中覆羽具浅黄色端,在翅上形成一横带,大覆羽和内侧次级飞羽具土黄色羽缘;尾羽栗棕,亦具土黄色羽缘;下体污白;喉、颈、胸侧具暗栗色纵纹,胸部纵纹宽大而密,几成块斑;胁部为肉桂褐色,亦具暗栗色纵纹,且越往后越著。翼下覆羽和腋羽污白。
     虹膜暗褐;嘴褐,嘴峰和嘴尖较暗;腿和脚淡黄或肉黄色。
    量衡度: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
♂(1) 50 191 14 99.5 88 25.3
♀(1) 48 183 13.1 92.3 84.8 24.2
生物学描述     生态 黍鹀是开阔景观的鸟类,多见于干草地、湿草地,高山草原地或有稀疏灌木的旷地,以及麦田、谷地和河岸附近的耕地;喜栖于高的树枝上或电线上,或落于墙上、篱笆上,叫声似“chip-chip”和“chun”声。飞翔很慢,除非遇到雀鹰时才加速飞翔。8月后,开始结群活动,见于收获过的农田中,冬季常结成数百只的大群。鸣声粗涩似tic-tic-tuse反复多次,特
别是雌鸟孵卵后期更是如此。
    它的食物71.5%是植物性食物,其中有谷物及其他种植物的种子和苇实、水果、浆果等;28.5%是动物性食物,其中有甲虫等。
    黍鹀在天山繁殖期为6—7月间。早春未形成配偶前,许多雄鸟成群地落在灌木上或篱笆上鸣叫。繁殖期到来时,雄鸟环绕飞行于雌鸟之上方,在地上,雄鸟常展开翅膀,展开尾羽,并扇动其翅,同时发出强烈鸣叫。
    巢筑于草丛或荆丛中,也有筑于苇塘、农田禾下或地面凹坑处,也见有在离地0.3—1.0m的荆丛或其他植物上筑巢,巢较隐蔽。筑巢完全由雌鸟担任,雄鸟担任警戒,1一2天即完成。巢外层由粗草茎构成,较为疏松;内层为细草茎、小须根、苔藓等构成,较为致密,内垫兽毛等。巢内径7.5cm、深4.0cm。
    每产4—6枚卵。日产一枚。卵色变化较大,从污白、淡紫白、蓝白或粉白到沙褐、红褐和绿灰色,或多少散有暗褐色斑纹和圈纹,钝端往往有密致斑纹或呈环状纹。卵大小:据100个卵平均为23.8mm×17.72mm,最大为28.6mm×18mm和26.2mm×19.5mm,最小为19mm×17.8mm和20.5mm×16.2mm。
     孵卵亦仅由雌鸟担任,孵化期为12—13天,雏鸟留巢期为9—12天。幼鸟离巢后呈家族群流游荡,8月间聚成大群。冬季在喀什越冬。

分布信息 仅见于新疆西部天山地区(繁殖鸟)喀什一带。; 欧洲,北非,西亚,偶到印度。;
分类学讨论     亚科分化 本种共2个亚种,其中一个分布于我国
经济价值     经济意义 由于黍鹀主要以谷物及其他植物种子和苇实、水果、浆果等为食,给农业及园艺有一定危害,但它亦吃甲虫等害虫,尤其在繁殖期,主要以昆虫及其幼虫喂雏。
文献 中国动物志 鸟纲 第十四卷 雀形目(文鸟科、雀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