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crurus remifer Temminck, 1832   小盘尾

字段 内容
目名 Passeriformes
目中文名 雀形目
科名 Dicruridae
科中文名 卷尾科
学名 Dicrurus remifer Temminck, 1832
中文名 小盘尾
引证 Edolius remifer Temminck,1832.P1.Co1.,livr.30,3.图版:178(模式产地:印度尼西亚爪哇岛).;
俗名 Lesser Racquet-tailed Drongo; 小网球卷尾;
鉴定特征 鉴别特征 体型较小;通体黑色,具金属光泽;嘴基前额羽形成簇状绒黑羽丛;最外侧一对尾羽甚形延长,羽干部分裸出,其尾羽末端的内外翈呈彼此相称的“盘状尾”。
形态描述 形态 (据西南亚种)
雄性成鸟:通体黑色,具紫色金属闪光;嘴基部前额羽为簇状绒黑色羽丛并向前延伸于嘴峰上,嘴峰除尖端外全为簇状羽覆盖;额、眼先、颊及耳羽绒黑色;头顶、颈具鳞状斑金属光泽;背、肩、腰及尾上覆羽黑色具紫蓝光泽;翅飞羽黑褐色,外翈闪金属光泽;尾羽黑褐色,外翈闪金属光泽,最外侧一对尾羽甚形延长,其羽干部分裸出,末端内外翈彼此相对称呈“盘尾状”,其他内侧尾羽正常,仅约及最外侧一对尾羽长度的1/3。下体黑色,喉胸部羽端缘缀鳞状斑金属蓝绿色光泽;胁烟灰色;腹及尾下覆羽灰黑色,微沾光泽;翅下覆羽及腋羽黑褐具灰白色尖端斑。
雌性成鸟:体羽似雄鸟,仅金属闪光不甚显著;最外侧尾羽较雄鸟稍短。
幼鸟:簇状额羽丛不发达;体羽微沾光泽;翅下覆羽及腋羽黑褐色,羽端白色斑大而显著;尾羽呈正常深叉羽端,最外侧一对尾羽不甚延长,羽干不裸出,无延伸的“盘状尾”。
虹膜红褐色;嘴、跗蹠、趾及爪均黑色。
量衡度: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
♂♂(14) 46.3 542.9 25.1 137.6 426.6 20
(42—51)(501—579)(24—26)(135—142)(380—463)(18.5—22.5)
♀♀(11) 43.5 481.4 22.9 132.6 328.7 21.1
(39—47)(445—541)(22—26)(130—137.5)(325—409)(20—22)

生物学描述 生态 小盘尾栖息于海拔约890—1010m,是山区热带阔叶雨林鸟类;在林间空旷草地,或山谷间开阔河流岸旁、潮湿的沼泽地带活动,经常遇到它长时间的停留在孤立的乔木顶端,时而突然急速飞起,捕捉空中过往飞行的昆虫,或飞翔穿插于密树中。它飞翔较缓慢,体后尾羽的“盘状尾”飘荡飞舞,时而急速上升,紧接着翻筋斗般的下降,捕食沼泽草地受惊飞起昆虫;在云南南部地区,繁殖期约在3—6月间,巢筑于山区稠密树林岔枝上,5月中旬雄鸟睾丸膨大;小盘尾鸣叫声调悦耳,旋律变化多,并善于模仿他鸟鸣声;胃检内容物有少量植物性碎片,如花蕊与浆果,多数以昆虫碎片为主。


分布信息 国外分布于尼泊尔,锡金,不丹,印度,孟加拉国,中南半岛,马来半岛,苏门答腊岛和爪哇岛等。
; 国内分布于云南,广西。;
分类学讨论 分类讨论 1932年常麟定在 Sinensia,3(6),p.171,发表Bhringa fangi新种(北京自然博物馆馆藏标本,采自1928年11月,地点:广西龙州峒桂,标本号N2919,雄性成鸟);我们与采自云南西双版纳的雄性成鸟标本作比较,并无显著差别;同意 Vaurie,1949意见,认为它是个 Dicrurus remifer的亚成年雄鸟,应列为西南亚种D.r.tectirostris的同物异名;小盘尾分化为4个亚种,中国仅有1个亚种。


文献 中国动物志 鸟纲 第九卷 雀形目 太平鸟科—岩鹨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