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Lariformes |
目中文名 | 鸥形目 |
科名 | Laridae |
科中文名 | 鸥科 |
学名 | Larus relictus Lönnberg, 1931 |
中文名 | 遗鸥 |
引证 | Larus melanocephalus relictus Lönnberg,1931,Ark.Zool.,23B,no.2:2,5(Ejin Riv.,northwestern Gansu,China). ; |
俗名 | Central Asian Gull; Relic Gull; Relict Gull; 钓鱼郎; 黑头鸥; |
鉴定特征 | 鉴别特征 中型鸥类。前额较平坦,头黑色,其范围在头后过枕部,在前下方过喉达到前颈上部;眼周白斑在眼前方缺如;翕羽、下背、飞羽的大部分均呈淡灰色,初级飞羽端部黑色而具一大型白斑;展翅时翼的前后缘有白边;身体余羽白色;嘴脚暗红色。冬羽头部转为白色。幼鸟尾端具一宽阔黑色横带。 |
形态描述 | 形态 (依据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采自内蒙古伊克昭盟的标本描述) 成鸟夏羽:整个头部深棕褐色至黑色,上沿达后颈,下沿至下喉及前颈,深棕褐色由前向后逐渐过渡成纯黑色,与白色颈部相衔接。眼的上、下方及后缘具有显著的白斑,颈部白色;背淡灰色;腰、尾上覆羽和尾羽纯白色。肩、翼上覆羽淡灰色,与背同色;外侧初级飞羽白色,具黑色次端斑,次端斑自外向内各羽逐渐扩大,至第6枚初级飞羽又缩小为一小黑斑;第1枚初级飞羽外翈黑色,第2、3枚初级飞羽外翈前部黑色,第1、2枚初级飞羽前部黑色次端斑后方各具一大形白斑;内侧初级飞羽和次级飞羽淡灰色,具白色先端。体侧、下体均纯白色。 成鸟冬羽:头白色,头侧耳覆羽具一暗黑色斑,后颈亦呈暗黑色,形成一横向带斑,直至颈侧基部。 幼鸟:第1年冬羽似成鸟冬羽,但耳覆羽无暗色斑,眼前有暗黑色新月形斑;后颈有暗色纵纹,三级飞羽和部分翅覆羽暗褐色,尾羽白色,末端具一宽阔的黑色横带。 虹膜棕褐色,嘴和脚暗红色,脚有时呈珊瑚红色;幼鸟嘴、脚为黑色或灰褐色。 量衡度 (mm,g;据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标本)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尾 跗蹠 ♂♂(5) 529 446 36.5 346 133 60.1 (512—560) (440—460) (35—37.5) (338—370) (129—135) (57—62.5) ♀♀(4) 541 434 33.5 331 133 56 (504—572) (415—445) (33—34) (318—344) (123—146) (51—60) |
生物学描述 | 主要栖息于开阔平原和荒漠与半荒漠的咸水或淡水湖泊中,常成群活动;是一种栖息于内陆沙漠湖泊中的荒漠型鸥类,在鄂尔多斯栖息于海拔1200—1 500 m的沙漠咸水湖和碱水湖中,水质pH通常在8.5以上(高铁军等,1992);对生境需要独特而单一,是蒙古高原荒漠型代表性鸟种之一(何芬奇等,1994);繁殖地和迁徙停歇地鄂尔多斯属典型荒漠景观,气候干燥风沙多,繁殖湖周大部为固定沙丘和沙蚀丘陵,植被稀疏,建群种为典型沙生植物,湖心岛上地表裸露,遍布石子,有的繁殖湖为闭锁型沙漠湖泊,湖区生境简单而严酷,湖周为流动和半固定的明沙丘。水质pH9.0以上,湖中几乎无水生植物,湖心岛有的有繁茂的芦苇覆盖(张荫荪等,1993)。田梠等(1998)记述遗鸥在锡林郭勒盟白音库仑诺尔(巴音库勒湖)繁殖,湖中无水生植物,湖水pH为10.0,平均水深15 cm,湖底为70—100 cm深的淤泥,泥中富含甲壳类动物,认为遗鸥是以动物性食物为主的杂食性鸟类,繁殖地选择上的重要条件之一是湖区是否有充足的动物性食物,而湖区周边是草原植被还是荒漠植被并不重要。鸣叫声似“ka-kak,ka-ka kee-a”。 遗鸥主要以昆虫、小鱼、水生无脊椎动物等动物性为食。田梠等(1998)报道遗鸥以湖底淤泥中甲壳类和线形动物为主食,雨后草地中的地皮菜为辅助食料。张荫荪等(1993)于1990年5—6月剖检8个鸟胃和嗉囊,摇蚊幼虫和成虫占食物量90%以上,其次为豆娘稚虫、虎甲科和步行虫科的昆虫,植物性食物不多,有藻类、眼子菜、寸薹草、白刺等。偶食小鱼(有泥鳅)和蜥蜴等。 据张荫荪等(1993)对内蒙古桃力庙一阿拉善湾海子繁殖群的观察,遗鸥于3—4月间飞抵繁殖地,8—9月间自繁殖地飞散,开始南迁。成群营巢繁殖。在选择巢位初期和产卵期内行交配活动。营巢于湖心岛上,巢精致或简陋,为在地表以嘴脚掘成的20—30mm深的浅坑,外层有细枝条等搭成,内铺枯草和藻类,巢外围用小石子固定巢基。雄鸟找巢材,雌鸟铺垫。巢的平均密度为0.148—2.841巢/m2。50个巢的量度为外径22(19—27),内径12.2(11—14),巢高3.3(1—8),巢深3.9(2—5.5)cm。5月上旬见首批巢筑成。6月初见第1批卵产出。每巢多为2—3枚,少时仅1枚,偶见4枚。卵多呈灰绿色,上布有大小不等的黑色、棕色或淡褐色斑点。也有纯白色卵。据对50枚卵测记,重量为48(43—64)g,大小为58.9(52.9—66.9)mm×42.9(39.8—45.2)mm。亲鸟在产下第1枚卵后即孵卵,雌雄轮孵,孵化期24—26天。雏鸟4—5日龄能奔跑,10日龄左右可下水,10日龄以内完全靠亲鸟反刍哺喂。 遗鸥繁殖期的天敌有西红脚隼(Falco vespertinus)、黑鸢(Milvus migrans)大鵟(Buteo hemilansius)、白腹鹞(Circus spilonotus)、沙狐(Vulpes corsac)、黄鼬(Mustela sibirica)、艾虎(Mustela eversmanni)等,其中兽类对湖心岛的繁殖鸟不足以构成威胁。然而人们上岛拾蛋和放牧,破坏营巢地生境,严重影响遗鸥的繁殖。降雨水淹也会造成繁殖的损失。 遗鸥的数量,据张荫荪等(1991)调查,1990年5—6月桃一阿海子有581巢,1 272枚卵;高铁军等(1992)调查,1991年6月桃一阿海子有491巢,1 236枚卵;敖贝淖尔湖624巢,1 000—1 100只雏鸟;何芬奇(1994)调查,1992年敖贝淖尔湖完全干涸,1993年全部繁殖鸟集中到桃一阿海子,6月统计有1 510余巢,3 400多只鸟,是1990年以来最高的数量。何芬奇(2002)报道,鄂尔多斯种群1998年有3 594巢,2000年有3 587巢,1999有2 500个繁殖对。成熟个体的保有量至少应占全球总量的60%以上。遗鸥的主要越冬地至今不明。苏化龙等(1998)报道,在江苏盐城自然保护区见过183只的越冬种群。 |
分布信息 | 国内分布于河北(康保)、内蒙古(弱水、阿拉善盟、巴彦淖尔盟、伊克昭盟、桃力庙一阿拉善湾海子、敖贝淖尔湖、奥肯淖尔、锡林郭勒盟巴音郭勒湖、乌拉特前旗乌梁素海、商都)、甘肃(河西走廊黑河下游)(夏候鸟);河北(塘沽、北戴河、港养地区)、山西(运城)、内蒙古(四子王旗、召河)、江苏(如东、大丰、射阳)、四川(南充)、云南(易门)、陕西(神木)、甘肃(弱水)、新疆(克孜勒苏?阿拉山口艾比湖、精河)、香港(旅鸟、冬候鸟) ; 国外分布于哈萨克斯坦东北部阿拉科尔湖和巴尔喀什湖等,俄罗斯贝加尔湖东南巴伦一托里湖,蒙古中部等(繁殖鸟);越冬时可能抵达韩国和越南。 ; |
分类学讨论 | 1924年4月瑞典学者 E.L?nnberg 在我国内蒙古西部弱水河下游的葱都而(今额齐纳旗的策克)采到一性别不明的鸥类标本,定名为黑头鸥的一个新亚种Larus melanocephalus relictus。鉴于该标本形态上与黑头鸥差异之大,他隐约感到可能这是一个当时尚不知晓的鸥类新种 Larus relictus。因只有一个标本,使他未能最终直接下结论(L?nnberg,1931,A.B.)。随后几十年内,对该种或亚种能否成立曾有不同意见,Dement'yev & Gladkov(1951)认为它是棕头鸥(Larus Rrunnicephalus)的变型;Vaurie(1962)认为它可能是渔鸥(Larus ichthyaetus)和棕头鸥的杂交类型。1971年 Auezov 依据采自哈萨克斯坦阿拉湖的繁殖群体的标本最终确定遗鸥为独立的种。其后,Potapov 指出繁殖于俄罗斯远东赤塔地区 Torey 湖以往被认为是棕头鸥的群体,实际上是遗鸥。Stubbe 和 Bold 则报道了遗鸥在蒙古的分布记录(张荫荪、何芬奇,1994;何芬奇等,2002) 我国学者(王香亭等,1991;邢莲莲等,1996;张荫荪等,1991;高铁军等,1992;布和等,2000;何芬奇等,2002)经过十多年的调查和探索,确认和证实了遗鸥在我国境内的主要分布区和繁殖地(目前有确切繁殖记录的地点是内蒙古伊克昭盟的桃力庙一阿拉善湾海子和敖贝淖尔湖、奥肯淖尔湖以及锡林郭勒盟的巴音郭勒湖。其他作为夏候鸟记录到的地点或为历史上的记录,或为目前湿地干固失去繁殖条件的地点),并提出了遗鸥在全球分布有4个相对独立的繁殖种群:①以哈萨克斯坦阿拉湖和巴尔喀什湖为中心的中亚种群;②散布于整个蒙古高原中、西部并下至南戈壁的戈壁种群;③以中、俄、蒙三国远东交界处的诸湖泊、湿地为繁殖分布地的远东种群;④在鄂尔多斯高原及周边地区分布的鄂尔多斯种群。 亚种分化 无亚种分化。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鸟纲第五卷.鹤形目.鸻形目.鸥形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