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Lariformes |
目中文名 | 鸥形目 |
科名 | Laridae |
科中文名 | 鸥科 |
学名 | Chlidonias leucoptera (Temminck , 1815) |
中文名 | 白翅浮鸥 |
引证 | Sterna leucoptera Temminck,1815,Man.d'Orn.,483 (coasts of the Mediterranean).; |
俗名 | White-winged Black Tern; 白翅黑海燕; 白翅黑燕鸥; 捞鱼蝶; 乌嘴海燕; |
鉴定特征 | 鉴别特征 小型燕鸥类。夏羽除了尾上覆羽、尾羽、尾下覆羽为白色,双翅灰白色外,整个身体全部呈绒黑色,翼下覆羽亦黑;尾呈浅凹状;嘴粗短,暗红色,脚红色。冬羽除头顶后部、枕、耳羽保留黑色外,其余黑色体羽转为白色,背、肩、腰、翅均为灰色,嘴黑色,脚暗红色。 |
形态描述 | 形态 (依据复旦大学采自浙江宁海及上海崇明的标本描述) 成鸟夏羽:头、颈、背绒黑色,颈部以后的黑色稍淡,呈灰黑色,下背与腰黑褐色,尾上覆羽和尾羽白色;翅上覆羽银灰色,小覆羽白色;第1枚初级飞羽黑褐色,其余初级飞羽褐色较淡且沾银灰色,特别在外翈更著,各羽羽干白色,内翈具楔形白斑,白斑在由外向内的飞羽上逐渐减小以至消失,内侧初级飞羽、次级飞羽和三级飞羽鸽灰色;翼下覆羽黑褐色,在靠翼的前方黑色较著,腋羽亦为黑色;头侧,体侧及下体均绒 黑色,与头颈部一致;尾下覆羽白色。 成鸟冬羽:额、头顶前部白色,头顶至后枕黑白相杂;背、腰灰黑色,中央尾羽鸽灰色;自眼至耳区有一黑色带斑,并常与头顶黑白色斑相连;颏、喉白色,下体白色而微沾灰黑色。 幼鸟:与成鸟冬羽稍相似,额、头顶前部白色,头顶及枕黑褐色,因各羽有细白色羽缘而形成淡白色鱼鳞纹;颈部白色,背、肩、腰及翅上小覆羽灰褐色;尾上覆羽和尾羽灰白色;外侧尾羽白色,尾羽羽干白;眼先、颊白色,眼的前缘有黑羽,耳羽区有黑斑,与头顶黑褐色相连接;翅上中覆羽灰色,具黑褐色羽干及淡白色羽缘;下体白色。 虹膜暗褐色;嘴暗红色,冬季黑色;脚红色,冬季暗紫红色,爪黑色。 量衡度 (mm,g;据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和复旦大学标本)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尾 跗蹠 ♂♂(6) 61 232 23.3 205 72 18.7 (55—66) (220—247) (21—25) (195—214) (65—81) (17—21) ♀♀(6) 64 232 23.3 208 70 18.5 (57—67) (213—260) (20—27) (194—227) (65—78) (17.5—20) |
生物学描述 | 栖息于内陆河流、湖泊、河口、沼泽、池塘、水田以及草地等处,有时也见于港湾、沿海沼泽地区。常集群,少则数十只,多至几百只,在开阔的水面或草地上空飞舞,有时与其他鸥类混群活动。也会飞至栖息地附近的居民区及公路上觅食。往往在低空飞舞,能频频鼓动双翅浮停于空中,嘴尖向下观察,见有惊起的食饵即直下捕取之。掠过水面取食时伸嘴入水而从不扑入水中。饱食后聚在沙滩、水中石块、木桩、电杆顶上栖止休息。曾记录到最高栖息地在藏北高原海拔5 100处。叫声似“quack qua”。 据郑作新等(1963)在苏北沿海观察,昼间飞至大陆湖泊和沼泽附近觅食,傍晚飞向海岸及近陆岛屿栖宿。 白翅浮鸥主要以小鱼、虾、昆虫及其幼虫和其他水生动物为食。也捕捉陆上的蝗虫和其他昆虫。《西藏鸟类志》(1983)记述,在可可西里山西麓一小湖中采获一标本,体羽间附着许多糠虾之类。郑作新等(1963)记录,曾在鲁南微山湖一带于8—10月间剖检16只白翅浮鸥的胃,其中10个含有蝗虫,约占62%。所吃为稻蝗及尖头蚱蜢。除蝗虫外,还吃了其他昆虫(5次),如步行虫、蚰子以及蜘蛛(1次)和鱼、虾(5次)等。郑作新等(1973)在秦岭剖检2胃,1胃中有3尾白鲢(每尾8寸许),1为空胃。 主要在北方繁殖,繁殖期4—8月,主要在6月,常数对或数十对一起集群营巢,巢筑于湖泊、沼泽水生植物丛生的水面浮叶间或植物堆上。巢为浮巢,巢材为芦苇、灯心草、茨草、三棱草、水绵等。巢址水深在14—62 cm。巢的隐蔽性较好,呈浅盘状。费殿金等(1988)于1986年在黑龙江省测量24个巢,量度为外径16.6(13—23)cm,内径8.9(7.5—10)cm,巢深2.5(0一14)cm,距水面高5.5(2.3—14)cm。虽集 中营巢,但巢距保持在6—7 m。每窝通常产卵3枚,少至1—2枚,最多达4枚。费殿金等(1988)记录30个巢,有28巢3枚卵。卵呈淡褐色至橄榄绿色或褐色,密布深浅不同的灰色、褐色、紫色或黑色的斑点,尤在钝端为密。费殿金等(1988)测量71枚卵,量度为28.4(21.16—33.60)mm×19.1(17.76—24.40)mm。雌雄亲鸟轮流孵卵,孵化期18—22天,经哺喂20—25天即羽衣丰满可飞。 据费殿金等(1988),卵的损失率很高,有人为的和天敌的危害,损失达32%。 白翅浮鸥每年4—5月迁至北方繁殖地,9—10月迁离去南方越冬。 |
分布信息 | 国内分布于内蒙古(呼伦贝尔盟、牙克石、海拉尔、达赉湖、赤峰、锡林郭勒盟、乌梁素海、查干诺尔)、辽宁(双台河口、鸭绿江、朝阳)、吉林(长白山、珲春、敦化)、黑龙江(齐齐哈尔、哈尔滨、带岭)、江苏(射阳)、湖北(江汉湖群)、湖南(洞庭湖、岳阳)、新疆(塔里木河、天山、沙雅、博斯腾湖、巴音布鲁克)(繁殖鸟、夏候鸟);北京、河北(港养地区、北戴河)、内蒙古(伊克昭盟)、辽宁(丹东)、吉林(延边、吉林、长春、四平)、黑龙江(兴凯湖)、上海(崇明)、江苏(微山湖)、浙江(杭州、嘉兴、宁波、宁海、乐清、丽水、舟山六横岛)、福建(邵武、福州、闽侯、长乐、马祖、金门)、江西(鄱阳湖、奉新、湖口八里江)、山东(青岛、东平湖)、广东(南澳)、广西(北部湾)、海南、四川(成都)、贵州(贵阳)、西藏(可可西里、那曲)、陕西(安康)、新疆(开都河、新源、巩留、伊犁河、乌鲁木齐、昌吉、米泉、准噶尔盆地、哈巴河、哈纳斯湖、布尔津、额尔齐斯河流域、福海、阿尔泰、北屯、乌伦古湖、富蕴、巴里坤、哈密、南湖、伊吾、淖毛湖)、台湾(台北、宜兰、台中、彰化、花莲、嘉义、高雄、澎湖、兰屿)、香港(旅鸟、冬候鸟) ; 国外繁殖于欧洲南部,自意大利西北部起经过欧洲中部和东部向东包括西伯利亚,贝加尔湖地区和蒙古北部至 阿穆尔河地区;在非洲中部以南及亚洲南部,包括东南亚至澳大利亚北部、东部和东南部沿海及新西兰越冬。 ; |
分类学讨论 | 亚种分化 无亚种分化。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鸟纲第五卷.鹤形目.鸻形目.鸥形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