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rzana paykullii (Ljungh , 1813)   斑胁田鸡

字段 内容
目名 Gruiformes
目中文名 鹤形目
科名 Rallidae
科中文名 秧鸡科
学名 Porzana paykullii (Ljungh , 1813)
中文名 斑胁田鸡
引证 Porzana mandarina Swinhoe,1870,Ann.Mag.Nat.Hist.,(4)5:173(Guangzhou,Guangdong,China).
; Rallus Paykullii (sic!)Ljungh,1813,kungl.Svenska Vet.Akad.Handl.,34:258 (Java and Kalimantan.Indonesia).
;
俗名 Band-bellied Crake; Chestnut-breasted Crake; 栗胸田鸡;
鉴定特征 鉴别特征 小型涉禽。上体橄榄褐色,翅覆羽有白色横斑纹,飞行时可见翅前缘白色。下体、颏、喉白色,胸锈棕色,两胁有黑白相间的横斑纹。
形态描述 形态 (依据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采自广东的标本)
成鸟:两性相似。额锈棕色,头顶、颈、背、腰至尾上覆羽均为橄榄褐色;尾羽暗褐色,羽缘橄榄褐色。飞羽暗褐色,最外侧的小翅羽外翈和第1枚初级飞羽外翈白色,内侧飞羽和翅覆羽橄榄褐色,翅覆羽端部有不明显的白色近端斑;广东标本飞羽内翈有5—6条白色横纹,但第1枚初级飞羽外翈不是白色,而是仅有4—5个白点,其他采自吉林漫江等地的4个标本第1枚初级飞羽外翈都是白色,但飞羽内翈无白色横纹。颏、喉几近白色,头侧、颈侧至胸为锈棕色。腹、两胁和腋羽均暗褐色,有粗的白色横纹。尾下覆羽暗褐色,有白色横斑。
幼鸟:上体较成鸟色暗,翅覆羽白斑较多。颊、颈和胸皮黄色,胸部有不明显的条纹。
虹膜暗红色,眼脸红色。嘴蓝灰色,嘴峰和端部黑色,基部黄绿色。腿和脚橙红色。
量衡度 (mm,g;据赵正阶,1985;蔡其侃,1987;黑龙江省野生动物研究所,1992)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
♂ 123.1 254 24 128 60 39
♂ 123.3 263 25 139 58 40
♂ 110 250 25 129 50 37
♀ 74 234 22 122 54 42
♀ 153 265 23 102 45 50
生物学描述 栖息于沼泽湿地和水边较密的草丛中,有时也栖于水稻田中,在长白山多生活在海拔800m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平原地带的沼泽、湖泊和溪流两岸的水草丛中。性孤独,常单个活动,但可形成高密度的群体。不会游泳,常避开开放水域,喜欢在长有密草的潮湿地甚至干地栖息。活动隐蔽,不易被人发现,晨昏时活动较为频繁,繁殖期黎明黄昏和整夜鸣叫,叫声如同间断的击鼓声。杂食性,主要以昆虫(包括鞘翅目和鳞翅目的叩头虫、毛虫、蛾类等)、甲壳类和蜗牛等小型无脊椎动物为食,也吃植物果实和种子。
繁殖期从5月下旬开始。单配制。巢通常建在地面的凹陷中,隐蔽在草丛或灌木间,以细树枝和草茎为衬里,每窝产卵7—9枚。卵近椭圆形,淡黄褐色,具白色斑点,卵的大小为34.8 mm×26.2 mm。
在黑龙江省和长白山于4月下旬迁来,9月中旬至10月初迁走,留居5个多月。夜间迁移,途经内蒙古、山东等地,并沿海岸线飞行。1981年在长白山二道白河混交林间沼泽地调查,每公顷0.05只,数量较少,为稀有种(傅桐生等,1984)。中国水鸟隆冬统计,1991年1月在江苏滩涂有115只。
分布信息 国外分布其繁殖地在俄罗斯远东和朝鲜,越冬地在马来半岛、苏门答腊岛、爪哇岛和加里曼丹岛。; 国内分布于东北至东部沿海,繁殖地在北京、河北、内蒙古(伊克昭盟)、辽宁(大连)、吉林(长春、吉林、延边、四平、浑江、长白山)、黑龙江(伊春、带岭、哈尔滨)及河南等省,迁徙途经山东(青岛、烟台)、江苏(盐城沿海滩涂)、浙江、安徽(石臼湖、升金湖)、湖南、湖北(江汉湖群)、福建、江西(遂川)广东和广西(北部湾)等省。;
分类学讨论 亚种分化 斑胁田鸡为单型种,无亚种分化。
文献 中国动物志.鸟纲第五卷.鹤形目.鸻形目.鸥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