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ectoris graeca (Meisner, 1804)   石鸡

字段 内容
目名 Galliformes
目中文名 鸡形目
科名 Phasianidae
科中文名 雉科
学名 Alectoris graeca (Meisner, 1804)
中文名 石鸡
引证 Perdix graeca Meisner,1804,Syst.Verz.Vog.:41(模式产地:希腊)。;
俗名 朵拉鸡(青海名); 嘎(ga,咖); 嘎鸡(北名); 红腿鸡;
形态描述     鉴别特征 上背紫棕褐色,下背至尾上覆羽较为灰橄榄色;围绕头侧和喉部,有黑色项圈;胸灰,下体余部棕黄,两胁各具十余条黑栗色并列的横斑。
    形态 (根据华北亚种的标本)
    成鸟:头顶、枕及后颈葡萄红褐色;额部深灰色;头顶两侧灰色浅而窄;眼上纹白色沾棕;从额基穿过眼,围绕头侧和喉部,有一个完整的黑项圈,最宽处约l0毫米;眼先、颊以及喉部等均深棕色;耳羽栗褐色;后颈两侧灰橄榄色;上背紫棕褐色,并延伸至内侧肩羽和胸侧;外侧肩羽肉桂色,羽片中央蓝灰色;下背、腰、尾上覆羽以及中央尾羽均橄榄色,混以灰色;外侧尾羽栗棕色。翅上覆羽和内侧飞羽略与上背同色,三级飞羽外翈略带肉桂色;初级飞羽浅黑褐色,羽干浅棕色,外翈(除第1枚以外)近末端处具一段棕色窄条;外侧次级飞羽的外翈近末端处,亦具一浅棕色宽缘。颏部黑色;下颌后端两侧角各具一簇黑羽;喉部与颊部同为深棕色;上胸灰色,渲染棕褐色;下胸深棕色,较喉部鲜明;腹部浅棕色;尾下覆羽亦深棕色,但较暗些;两胁浅棕,羽基钢灰色,每羽具两条横斑,第一条纯为黑色,第二条黑栗并列;左右胁部各具14—15条黑斑,最宽的达4毫米。
    虹膜栗褐色;嘴和眼周的裸出部分及脚、趾等均为珊瑚红色;爪乌褐色。
    量度:(注:见图1)
性 别 全 长 嘴 峰 翅 尾 跗 蹠
约340 20.4 155.3 96.3 41.7
♂♂(45) (300—370) (18—23) (140—168) (83—110) (37—47)
约327 19.1 149.2 93.7 40.2
♀♀(25) (270—362) (17—22) (141—153) (82—108) (37—43)
生物学描述     生态 生活在低山间干燥的山谷内,以及丘陵的岩坡和砂坡上;不在森林中,也很少见于空旷的原野,仅在白昼成群窜到邻近的庄稼地上寻食。飞翔力强而快速,但不能持久。性杂食,大都以野生植物种子、幼小植物的浆果、嫩枝、苔藓与地衣以及昆虫等为食,有时还残食造林播下的种子;在种植地附近,还啄食谷物。
    雄鸟在凌晨和黄昏时,常栖止在光裸的岩石上或其他高处,发出粗厉的格格叫声,快速而重复,如“ga,ga—la,ga,ga—la”或“ga,ga,ga,ga,ga,ge--1a,ga,ga—la,开始缓慢,逐渐加速,重复多少次,故名”嘎嘎鸡"。
    根据吉林师范大学生物系和内蒙昭乌达盟林业科学研究所的观察,石鸡手发情期间,天刚亮就嘎嘎叫,有时还能听到两雄间格斗声。4月末至5月初开始繁殖,巢营于草丛或灌丛的石堆中,或在石质山上的石板下或铁杆蒿丛中,也有被安置在难以发现的悬崖的基部,山涧和峡谷间。巢呈土坑状,内铺有干草。产卵期中,每日产1枚,雌鸟产卵完毕,便不声不响地由山沟飞出,转到雄鸟旁后,雌雄鸟“嘎!嘎”地对叫。卵每窝9—20枚,卵光滑,呈棕白色,而具暗红色大小不等的斑点(图版八:图3)。5个卵的平均重量为19.6(19—20)克,平均大小为39.5(38.6—40.5)×30.6(30.3—31)毫米。幼雏出卵壳后就随成鸟寻食。
分布信息 欧洲、西伯利亚、阿富汗、伊拉克、伊朗和克什米尔等地。; 本种在国内有7个亚种,分布于我国新疆、青海、甘肃,经华北到东北的西南部
;
分类学讨论     分类讨论 在本种的分类问题上,沃森(Watson,1962)和沃乌利(1965)认为应分为三个种A.graeca,A.chukar,A.magna。(1)“A.graeca”产于欧洲,眼先黑色,具黑色眼上纹,两胁黑斑较多;鸣声似吹口哨。(2)“A.chukar."主要产于亚洲,眼先白色,不具黑色眼上纹,两胁黑色较少,鸣声作“嘎嘎”声,近似家鸡。(3)“A.magna”产于青海和甘肃。它与产于亚洲的“A.chukar.”在形态上亦有不同:前者眼先黑色,具黑色眼上纹,两胁黑斑较多,项圈由黑色和栗褐色两层组成,且不完整;后者则眼先白色,不具黑色眼上纹,两胁黑斑较少,项圈单纯黑色,且完整不断;二者在鸣叫上,还有所差异。他们还认为在青海东部和甘肃西部两省相邻的狭窄地带上,“A.chukar pubescens”和“A.magna”在分布上有互相重叠的现象。沃森并提出“A.graeca”和“A.magna”虽远隔在两洲,然而它们有共同的特征:即眼先均为黑色,眼上均具黑眼上纹,两胁均具较多的黑斑,因而把这两个种作为一个超种的两个对种。
    我们没有欧洲石鸡的标本,但查看青海的“magna"和其他石鸡亚种,它们彼此的区别特征,并不呈中断状。我们的“magna"标本,均采自青海的贵南、共和、乌兰、湟源和西宁等地。根据迄今为止的文献记载,所获的标本亦只限于青海省及甘肃北部的南山。斯特勒斯曼(Stresemann,1938)引证比安奇(Bianchi,1916)认为“magna”从南山向东伸展,达于东经106°(甘肃会宁以东),但并未说明曾在这些地点采到此鸟。沃森(1962)引证班斯(Bangs,1928)认为曾在西宁河谷间采得“magna'’标本,从而说明甘肃西部有此鸟分布。当时西宁曾隶属于甘肃,但它现已划归青海。由此看来,班斯实际上也未曾在甘肃西部采到此鸟。至于石鸡的华北亚种(A.g.pubescens),其分布遍于华北各省,但仅抵甘肃的南部武都一带。据我们迄今所得标本资料“magna'’与“pubescens”二者的分布,未见有重叠现象。沃森自己也承认“magna”与“pubescens”在分布上的重叠是“微小的"。因而它们之间究竟是否有重叠,尚值得商榷。因此我们仍把亚洲的石鸡作为单一个种。
    亚种分化 本种计分化为十多个亚种。我国计有7个亚种
经济价值     经济意义 肉味鲜美,较雉鸡适口;冬时群趋山麓地带,捕打更多,为我国北部常见的一种狩猎禽,居民多以捉到的石鸡小雏拴起来,以此诱捕附近石鸡。还有用将它笼养或放养。
    石鸡嗜食植物种子,对山地造林及作物均有相当害处。
文献 中国动物志 鸟纲 第四卷 鸡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