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rniculus lugubris (Horsfield, 1821)   乌鹃

字段 内容
目名 Cuculiformes
目中文名 鹃形目
科名 Cuculidae
科中文名 杜鹃科
学名 Surniculus lugubris (Horsfield, 1821)
中文名 乌鹃
引证 Cuculus lugubris Horsfield, 1821, Trans. Linn. Soc. London, 13:179(模式产地:爪哇).;
俗名 Drongo Cuckoo; 卷尾鹃; 乌喀咕;
鉴定特征     鉴别特征 体羽主要为黑色,尾羽除最外侧一对为最短外,其余愈向中央愈短而成叉状;嘴形侧扁。
形态描述     形态 (依据采自广西瑶山的标本)
    成鸟 通体大致黑色而具蓝辉,最外侧一对尾羽及尾下覆羽具白色横斑;初级飞羽第一枚的内翈有一块白斑,第三枚以内有一斜向的白色横斑直跨主次级飞羽基部;翼缘常杂以白色;覆腿羽的外翈亦色白。在不很老的成体中,项部也有1—2块白色的大点斑;有时在翅上覆羽、尾上覆羽甚至背和头部都有零星的小白点。
     幼鸟(8月初采自瑶山) 羽色缺乏亮辉,背及胸部、翅上覆羽等有很多白色羽端斑或具白色羽端;尾羽及尾下覆羽更多白色,越幼的鸟羽色越无光泽,到处散有白点。
    虹膜褐色或绯红色;嘴黑色,脚灰蓝色。
    量衡度:(注:见图1)
生物学描述     生态 在大森林或平原较稀疏的林木间都可见。在树上活动和栖息。飞时无声,一浮一沉地荡着尾巴,形甚悠闲,但急迫时也作快速的直线飞行。站立时身体较垂直,与一般杜鹃不同。常停于顶枝间鸣叫,声似人吹口哨,似为“pi”的6缀音,音阶上升,有时亦发出听起来似悲凄的双音“wi-whip”。常以毛虫、其他柔软昆虫为食,也见如卷尾样凌空扑捕飞过的小甲虫、啄食枝头的野果、种子。我们在珠江口三灶岛(3月)剖检一胃,内有毛虫19条。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1980)在云南西部3, 4月所得3个鸟胃含有野樱桃、甲虫及膜翅目昆虫各一次。杨岚等(1984)总合云南自西北至西南部各地所得的鸟胃,内含物90%以上为昆虫。吴志康等(1986)在贵州剖检2只鸟胃,内有毛虫(6月)和甲虫(8月)。
    乌鹃的繁殖据广东省昆虫研究所等(1983)记述:约在3—4月产卵,卵色淡黄而有淡红色斑点。中山大学在广西瑶山在8月7日采到幼鸟。可见,至少在7月仍是产卵期。在喜马拉雅山脉南麓附近,Ali et Ripley (1969)谓5—10月均有产卵,寄主有卷尾属(Dicrurus),燕尾属(Enicurus)、山椒鸟属(Pericrocotus)及黑头鹛(Rhopocichla atriceps)等。乌鹃在广东内陆4月始出现,10月下旬已看不见,但在珠江口的岛屿及滩涂地带冬、春天均获得标本,显然终年留居。
分布信息 向南至印度半岛,斯里兰卡,东南亚及马来群岛,东至菲律宾群岛。

; 西藏墨脱及四川、云南、贵州、广西、福建、广东(夏候鸟)、海南(留鸟)。
;
分类学讨论     亚种分化 全世界总共有7个亚种的分化,只1个亚种分布于我国。
经济价值     经济意义 以昆虫为主要食料,也特别嗜吃毛虫,故与一般杜鹃一样是森林益鸟。
文献 中国动物志 鸟纲 第六卷 鸽形目 鹦形目 鹃形目 鸮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