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culus poliocephalus poliocephalus poliocephalus Latham, 1790   指名亚种

字段 内容
目名 Cuculiformes
目中文名 鹃形目
科名 Cuculidae
科中文名 杜鹃科
学名 Cuculus poliocephalus poliocephalus poliocephalus Latham, 1790
中文名 指名亚种
引证 Cuculus intermedius Vahl, 1797, Skriv. Nat. selskabet Kjoben., 4: 58(模式产地:印度).; Cuculus poliocephalus Latham, 1790, Ind. Orn., 1: 214(模式产地:印度).;
形态描述     鉴别特征 羽色与中杜鹃相似,但体形小得多,翅短于170毫米;翼缘灰色;腹部横斑亦疏而粗。
    形态 (依据采自华南的指名亚种标本)
    成鸟 似前一种,但体较小、额褐灰色、头顶和后颈石板灰而稍沾褐色;背和肩暗褐色;腰和尾上覆羽暗蓝灰色;尾黑褐色、羽缘具棕色点斑,羽干两旁具白斑,末端白色。翼缘灰色;飞羽暗褐色,外翈基部无棕白色点斑,内翈基部具白色横斑。颏、喉灰色;上胸沾棕色;下胸和腹部白或略沾棕色,并具粗著的黑色横斑,其间隔比中杜鹃者更大;尾下覆羽白色或皮黄色,具稀疏的完整或不完整的黑色横斑。
    幼鸟(8月初采自海南) 上体暗褐,具灰白色羽缘,后颈有一狭形白色半环;翼上覆羽和飞羽的外缘均有白色以至棕色的点斑;颏、喉白色、具粗著的黑褐色横斑;下体余部似成鸟。
    另一幼鸟(8月24日采自云南中甸)整个上体及翅、绿表面均暗褐色,满布棕色的较宽的横斑和较狭的白色羽端斑;下体似前者。
    肝色形雌鸟(5月6日采自云南景洪) 上体呈暗棕栗色和黑褐色相间状;绿及翅却以黑褐色为主,而棕栗色仅成为其中所缀的横斑;头侧为颏至上胸为淡棕色间以黑褐色横斑。
    Baker (1927)亦提到此鸟幼鸟有三个阶段的羽装,而最后一个阶段为栗色羽装,可不须通过换羽而直接转变为成体的羽装。
    虹膜褐或灰褐色,眼圈黄色;上嘴黑色,其基部及下嘴、脚等均黄色。
    量衡度: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
♂♂(13) 54.8 255 19.6 159.8 135.8 15.8
(49-64) (246-265) (18-21) (149-166) (125-139) (15-16.5)
♀♀(4) 50-70 250-266 17.5-18.5 151-168 125-141 15-16
分布信息 繁殖于日本以及自喜马拉雅山脉附近国家至阿富汗,越冬于亚洲东南部。
; 我国东北中部长白山至南部丹东以及河北、山东、山西南部、河南南部、陕西太白山、甘肃卓尼、湖北神农架、四川、云南、广西、贵州、长江中下游、浙江(旅鸟,夏候鸟)、福建西北部和厦门、广东(旅鸟)、台湾、海南(留鸟)。
;
文献 中国动物志 鸟纲 第六卷 鸽形目 鹦形目 鹃形目 鸮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