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culus micropterus micropterus micropterus Gould, 1837   指名亚种

字段 内容
目名 Cuculiformes
目中文名 鹃形目
科名 Cuculidae
科中文名 杜鹃科
学名 Cuculus micropterus micropterus micropterus Gould, 1837
中文名 指名亚种
引证 Cuculus micropterus Gould, 1837, Proc. Zool. Soc. London, 137(模式产地:喜马拉雅山脉地区).; Cuculus michiaenus Swinhoe, 1870, Ann. Mag. Nat. Hist.(模式产地:四川).; Cuculus micropterus ognevi Vorobiev, 1951, M3)Z. AtcaA. Hayk CCCP., 77(3):511(模式产地:东北)。;
形态描述     鉴别特征 翅形尖长;尾具宽阔的近端黑斑,翅缘白而无斑;下体横斑较粗,达3—4毫米宽,且较疏,斑距超过5 毫米。鸣声四声一度。
    形态(依据广西瑶山标本)
    成鸟 眼先、颏至上胸淡灰色,头余部及颈等均烟灰色,头侧显褐;上体余部、尾及两翅表面浓褐色;尾羽沿着羽干具白色点斑,边缘棕色,具白色端斑及一宽阔的黑色近端斑;初级飞羽内9具白色横斑;翅弯处的外缘白色;下体自胸以次白色而具宽形的黑褐色横 斑,各横斑相距颇宽,尤以尾下覆羽为甚。尾下表面淡灰色而间以黑斑。雌鸟喉部及头顶部均较为呈褐色。
    幼鸟(1931年5月5日采自瑶山)头、颈满布棕白色横斑,黑灰的底色有时不显露;背及翼上覆羽、飞羽等端部棕色,最末端近白色;翼下覆羽及翅缘棕白色;下体为淡皮黄色,密布黑色横斑,尤以颏、喉处者为细而密集,在下胸以下者则宽且疏,或在腹部有中断;尾似成鸟的,但较呈棕色,并具较多横斑。
    虹膜暗褐色,眼睑铅绿色,上嘴角黑色,基部较淡;下嘴角绿色,嘴角处较黄;足蜡黄至橙黄色。
     量衡度: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
♂♂(7) 100-107 312-335 23-25 180-197 146-163 18-20
♀♀(5) 90-104 312-330 23-24 190-201 148-156 18.5-20.5

分布信息 繁殖于苏联东南部、朝鲜、印度、斯里兰卡至缅甸、泰国及马来半岛,越冬于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

; 我国东北至兰州以南各地,西至云南边境(夏候鸟或者旅鸟),海南(留鸟)。
;
文献 中国动物志 鸟纲 第六卷 鸽形目 鹦形目 鹃形目 鸮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