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amator coromandus (Linnaeus, 1766)   红翅凤头鹃

字段 内容
目名 Cuculiformes
目中文名 鹃形目
科名 Cuculidae
科中文名 杜鹃科
学名 Clamator coromandus (Linnaeus, 1766)
中文名 红翅凤头鹃
引证 Cuculus coromandus Linnaeus, 1766, Syst. Nat., ed. 12, 1: 171(模式产地:印度科罗曼德尔).;
俗名 Red-winged Crested Cuckoo; 冠郭公; 红翅凤头郭公;
鉴定特征     鉴别特征 头具长羽冠;上体黑色而有一白领环;翅栗色。长尾的体型以及羽色等很像褐翅鸦鹃,只体显得较小。
形态描述     形态 (依据广西瑶山标本)
    成鸟 头顶包括羽冠、枕部及头侧黑色而具蓝辉;后颈白色,形成一个半领环;背、肩及翼上覆羽、最内侧次级飞羽黑色而具金属绿色亮辉;自腰至近尾端黑色,具深蓝色亮辉;尾羽均具狭形白端;两翅栗色,飞羽端苍绿;颏至上胸淡红褐色,但深、浅度有变异;上胸以下至腹部白色;两胁及肛部苍褐色;尾下覆羽黑色,翼下覆羽淡红褐色;腋羽淡棕色。
    幼鸟(7月,瑶山)上体褐色,各羽与翼上覆羽、飞羽端等均缘以棕色;下体一般白色。
    虹膜淡红褐色;嘴黑色,下嘴基部近淡土黄色,嘴角略呈肉红色;脚铅褐色。
    量衡度: (注:见图1)
生物学描述     生态 夏天常见于我国南部,一般在林木较多但较开阔的山坡、山脚或平原活动,在较广阔的园林中也易见到,偶然见于住宅旁的孤立树上。多单独或成对活动,常活跃于较暴露的树枝间,不似一般杜鹃那样爱隐蔽于叶簇中。飞行力不强,快速而不持久。鸣声尖锐清晰,有点像“ku-kuk-ku”之声,或三声、或二声之反复。广东省昆虫研究所等(1983)记录此鸟以毛虫、白蚁等昆虫为食,笔者还见其在小乔木上啄食野果。
    红翅夙头鹃4月始见于广东沿海,开始成对活动,求偶时雄鸟尾羽略张开,两翅亦稍向两侧耸起,绕着雌鸟作碎步追逐姿态。据La Touche (1931—34),红翅夙头鹃在长江流域产卵于画眉(Garrulax canorus),黑脸噪鹛(Garrulax perspicillatus)的巢中,卵蓝色,近圆形,故比寄主的形短。
分布信息 东南沿海各省,自江苏徐州西至甘肃武山,四川新都、屏山及云南南部(夏候鸟,在台湾为罕见旅鸟)。
; 自喜马拉雅山脉南抵印度、斯里兰卡,东至菲律宾及印度尼西亚。
;
经济价值     经济意义 嗜吃松毛虫和白蚁,为森林益鸟。此外,它又是较美观的鸟,可供饲养。
文献 中国动物志 鸟纲 第六卷 鸽形目 鹦形目 鹃形目 鸮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