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lcites maculatus (Gmelin, 1788)   翠金鹃

字段 内容
目名 Cuculiformes
目中文名 鹃形目
科名 Cuculidae
科中文名 杜鹃科
学名 Chalcites maculatus (Gmelin, 1788)
中文名 翠金鹃
引证 Trogon maculatus Gmelin, 1788, Syst. Nat., ed. 13,1:404(模式产地:曾误为斯里兰卡;实为缅甸勃固,据 Robinson et Kloss).; Chrysococcyx maculatus, de Schauensee, 1984,261.; Chalcites maculatus maculatus, Baker, 1927,4:162-163; La Touche, 1931-34,2:51-52.;
俗名 Emerald Cuckoo; 翠鹃; 亚洲翠鹃;
鉴定特征     鉴别特征 体形较小,羽色艳丽。雄鸟上体全为有金属闪光的绿色;雌鸟头顶及项棕色,上体余部绿色。两性下体均具粗著横斑。
形态描述     形态 (依据采自云南及海南标本)
    雄性成鸟 全头、颈及上胸部、上体余部及两翅表面等辉绿色,具金铜色反光;翅羽被遮叠部分淡黑色,先端较呈蓝色,初级飞羽内翈中央具一纵向的白色块斑,次级飞羽内翈基部白色。尾羽绿而杂以蓝色,外侧尾羽具白色羽端,最外侧一对各具3道不规则的白色横斑。下体自胸以次白色而具辉铜绿色横斑,尾下覆羽浓辉绿色,羽基段具白色横斑。
    雌性成鸟 头顶及项棕栗色;上体余部及翅表辉铜绿色:尾羽色稍暗,至端部更暗,最外侧一对具3道白色和黑色横斑,相邻两对各具黑色块斑及宽形的黑色次端带斑。下体白色,颏、喉处具狭形黑色横斑和宽形的、呈辉绿的淡黑色横斑;尾下覆羽以栗色及黑色为主,其白色变为以横斑的形式存在。
    幼鸟(4,6月采自云南南部标本) 似雌成鸟,雄者上体辉绿色,头上至背上带很多棕栗色,颏和喉有黑褐色横斑。雌者上体自背以下有棕色羽缘。
    虹膜淡红褐至排红色,眼圈徘红色;嘴亮橙黄色,尖端黑色;脚暗褐绿色。
    量衡度:(注:见图1)
生物学描述     生态 非繁殖期通常见于山区低处茂密的常绿林,2, 3对一起觅食于高树顶部叶子稠密的枝杈间,不易发现。繁殖期活动于山上灌木丛间。飞行疾速有力。鸣声似吹口哨的三连声,每声快速而升高。
    食物几乎全为昆虫,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在云南曾剖检过一个鸟胃,内纯是鳞翅目幼虫;杨岚等(1984)谓检验过的鸟胃,90%以上为昆虫。李桂垣等(1985)在四川所检查的6个鸟胃,内只见有毛虫、尺蠖、蚂蚁等,其中有4个胃纯含毛虫。吴志康等 (1986)在贵州剖检过6-7月间采获的3只鸟胃,内有松毛虫、苍蝇、鳞翅目幼虫、及其他昆虫和草籽。
    至于食量方面,李桂垣等喂养过一雏鸟,一日可吃下80余条白粉蝶幼虫、少量毛虫和蜘蛛。
    翠金鹃的繁殖从在云南4月上旬及6月下旬采到幼鸟标本以及李桂垣等7月9日在四川彭县采到一雏鸟的情况看,3—6月为产卵期当无疑问。其选择的寄主据郑作新等(1983)报道为太阳鸟(Aethopyge)扇尾莺(Cisticola);李桂垣等(1985)报道为棕腹柳莺(Phylloscopus subaffinis),上述的雏鸟就是采自其巢中的,该巢营于山坡的幼杉草丛中。
分布信息 印度半岛、中南半岛以至苏门答腊。; 四川东部城口、中部、南部和西南部,云南及湖北西部,贵州(夏候鸟),云南西部、南部,海南(留鸟)。;
经济价值     经济意义 翠金鹃是杜鹃科中羽色最艳丽的一种,在自然界可起点缀风景作用,亦属观赏鸟;它以虫为食,又与其他杜鹃一样起保护林木作用。
文献 中国动物志 鸟纲 第六卷 鸽形目 鹦形目 鹃形目 鸮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