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yctyornis athertoni (Jardine et Selby, 1830)   夜蜂虎

字段 内容
目名 Coraciiformes
目中文名 佛法僧目
科名 Meropidae
科中文名 蜂虎科
学名 Nyctyornis athertoni (Jardine et Selby, 1830)
中文名 夜蜂虎
引证 Merops athertoni Jardine et Selby,1830,111.Orn.,2,图版58及正文(模式产地:Bangalore).;
俗名 Blue-bearded Bee-eater; 蓝髯蜂虎;
鉴定特征     鉴别特征 体形较大,翅长在130 mm以上;胸部中央羽毛特长而色艳,尾略凸形,与翅几等长。
形态描述      形态 (依据采自云南的指名亚种。)
    夏羽:上体自额至头顶前部辉淡蓝色,余部及头颈两侧、翅、尾表面草绿沾蓝色,外侧飞羽具黑褐色羽端及黄色内缘,侧尾羽内翈具赭黄色的基部和黑褐色的先端。下体自颏至胸二侧与背同色;喉中央淡蓝色,前颈至上胸的中央(长形羽)转暗蓝色;自下胸以下赭黄色,除尾下覆羽外,各羽具绿褐色的中央条纹。
    冬羽:头顶、背、肩部及喉侧均无蓝色沾染,上体仅额部沾有蓝色。
    虹膜红色;嘴黑褐色;脚紫绿色,爪黑色。
    量衡度(mm,g)(注:见图1)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
♂♂(5)70—94 325—342 44—45 135—137 132—137 16—18
♀♀(7)68—105 300—348 42—45 135—139 128—140 16.5—18
生物学描述     生态 见于山地或丘陵地带,草地上或山坡、沟谷、河边、村旁等林间乔木中层或树冠。有时栖于树梢上,见虫飞过即腾空而起捕食,不论成功与否均马上以一弧圈形滑翔而下回原位;有时盘旋于树冠之上或穿飞于树丛之间以追捕昆虫,常且飞且叫,叫声带沙哑,似“ko-r-r:ko-r-r”,鸣时喉、胸部的长羽显著地松开。
    食物全为飞虫,亦以蜂类为多。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鸟类组亦纪录过4个鸟胃的内含物为蜂4只(一次),蝉2只(一次)和鞘翅目昆虫;广东省昆虫研究所等(1983)报道,见一个胃内有排蜂(Apis dorsada)7只;其他报道还有吃白蚁、蜻蜓等。
    昆明动物研究所曾于3月1日及4月22日采过卵巢有成形卵的雌鸟标本,2月见挖隧道营巢,常挖于林间峡谷的岸壁或坡地盘山道旁的陡壁。隧道直径约50—60 mm,深约1.5—3 m,尽头处扩大为卵室;无巢垫,但也常堆积着昆虫的残躯物,而且还常散落在洞口外的地面。每产4—6枚纯白色的卵,卵形甚近球形。
分布信息 喜马拉雅山脉南坡,自印度至孟加拉,缅甸北部及中南半岛。
; 云南西南部盈江、潞西、永德、耿马,中部景东、景谷,南部西双版纳及东南部河口;广西东部及西南部;海南(留鸟)。
;
分类学讨论     亚种分化 夜蜂虎全世界也只有2个亚种分化,均见于我国
经济价值     经济意义 夜蜂虎能消灭大量森林害虫,对森林起保护作用;所吃蜂类以野蜂为主,对养蜂业无明显害处,吃有益的昆虫也不是主要的。另外它也有美化自然的作用。
文献 中国动物志 鸟纲 第七卷 夜鹰目 雨燕目 咬鹃目 佛法僧目 鴷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