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tilolaemus tickelli (Jerdon, 1855)   白喉小盔犀鸟

字段 内容
目名 Coraciiformes
目中文名 佛法僧目
科名 Bucerotidae
科中文名 犀鸟科
学名 Ptilolaemus tickelli (Jerdon, 1855)
中文名 白喉小盔犀鸟
引证 Buceros Tickelli Blyth,1855,Journ.As.Bengal,24:266(模式产地:缅甸Tenasserim).;
俗名 White-throated Brown Hornbill; 白喉褐犀鸟; 迪氏犀鸟; 褐背犀鸟; 褐犀鸟;
鉴定特征     鉴别特征 盔突形小而侧扁,边缘锐;喉部全被羽;上体大致暗褐色;下体大致淡棕色。
形态描述     形态 (依据云南亚种。)
    雄鸟 额两侧淡棕色,上体余部包括肩部、翼上次级覆羽及中央尾羽暗褐色,头顶及后颈部色略淡,且各羽具棕色羽缘和近白色的羽轴纹;两侧尾羽及翼其余部分黑褐色,除次级飞羽外,均具绿色闪光及白色羽端,其余覆羽、初级飞羽外翈中部更具黄棕色羽缘。眼裸皮下有一黑纹,其后为一淡棕色块斑;头侧、颈侧及下体淡棕色,颏至前颈较淡白,两胁、腋羽及翼下覆羽转为暗褐色。
    雌鸟 额侧及颈侧无棕色,与头部上方颜色一致;下体自颏至上胸暗褐色,以下淡棕褐色,飞羽的白斑较小,覆羽更缺乏白斑。
    虹膜褐色,眼附近的裸皮蓝白色至鲜蓝色;嘴黄白色而基部两侧各具一橘黄色斑(雄鸟),或全嘴为苍暗的褐色(雌鸟),老鸟嘴缘前部呈锯齿状。幼鸟嘴缘光滑;脚褐黑色。
    量衡度(mm,g)(注:见图1)
生物学描述     生态 见于热带常绿阔叶林,常集结7、8至10余只群体活动,或与其他犀鸟混群。栖息时选择不近人、烟地方的高大树上,一般立于有荫蔽的顶枝处。比一般犀鸟较少在地上活动,取食几乎纯在树上;也不那么爱噪叫,飞翔方式为拍翼和滑翔交替,作长距离飞行他去时,全群秩序井然地一只跟一只沿同一路线保持等距离的个体前进。其叫声似斑犀鸟的,只是没那么粗涩。
    以植物的果实、种子、嫩芽为主要食物;偶见胃内有昆虫、小形树蛙、树蜥等。
    繁殖习性似他种犀鸟,巢洞出入口一如其他犀鸟的——涂封剩一小孔缝供雌鸟伸嘴出来取食或雄鸟伸嘴进去送食。据Baker(1927)报道,在缅甸2、3月均采到卵,卵一窝数目正常者3个,特殊者有2个至5个,白色;其大小平均约46.4×33.8 mm。孵化期约24天。
分布信息 云南西双版纳。; 印度东北部,缅甸及中南半岛北部,只有一种。
;
分类学讨论     亚种分化 全世界共有4个亚种分化。只有1个亚种见于中国。
经济价值     经济意义 对农、林益害作用不明显,但可作观赏鸟,属珍稀鸟类,学术上有研究价值。
文献 中国动物志 鸟纲 第七卷 夜鹰目 雨燕目 咬鹃目 佛法僧目 鴷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