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ceros bicornis Linnaeus, 1758   双角犀鸟

字段 内容
目名 Coraciiformes
目中文名 佛法僧目
科名 Bucerotidae
科中文名 犀鸟科
学名 Buceros bicornis Linnaeus, 1758
中文名 双角犀鸟
俗名 Great Pied Hornbill; 大斑犀鸟; 印度大犀鸟;
鉴定特征     鉴别特征 体较他种犀鸟大,嘴形大而弯曲,并具宽大且前端纵凹使两侧成双角状的盔突;头部仅眼周有一小裸区;尾长而形圆。
形态描述     形态 (依据云南亚种。)
    嘴基周围及盔突周缘的羽毛向侧扩至眼后,与颏、喉连成一片黑色;头余部及全颈白而沾黄色;背至尾上覆羽及肩部黑色;尾白色而具宽阔的黑色次端斑;翅黑色;大覆羽及初级覆羽具白色羽端,后者几全白,各者白色连成一翼斑,飞羽具白色的基部和端部;胸黑色;腹至尾下覆羽及腿羽白色。
    雌鸟只有体形和嘴形较小,嘴色上与雄鸟略有差别,幼鸟嘴无盔突。
    虹膜深红色(雄鸟)或珠白色(雌鸟);眼周裸皮鲜红色,眼帘黑色;嘴蜡黄色,下嘴较淡白,嘴基黑色(雄鸟上嘴端红色,嘴峰及盔突顶部多少沾橙红色,盔突前面和北后黑色);脚铅绿色,爪近黑色。
    量衡度(mm,g)(注:见图1)
量衡度(mm,g)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
(自额部起)
♂♂(3) 2300—2390 1250—1390 311—365 485—520 375—475 72—74
♀ 2150 1100 355 460 392 73 00(6)2100—2350 1100—1245 270—348 473—535 400—458 71—76
生物学描述     生态 生活于多湿的常绿阔叶林,树栖性。常见在大榕树等野果丰富的大树上取食和栖息,或落到地上啄食落果和小动物;多成对或结3、5成小群活动,果实大量成熟时会群集至30余只一起,每天活动方式和地点较固定,除非该处食物已被吃光;每天如期于日落时鱼贯地飞到有叶簇遮蔽的大树顶枝上过夜,一般是成群分散于相邻几棵大树上,飞行方式是拍翼和交替滑翔:经3、4下从容的拍翼即张开翅和尾滑翔一阵。叫声粗厉、响亮,似“tok”,缓慢而有节奏的反复,鸣叫时颈垂直上伸,嘴指向天空。
    食物有无花果、豆寇果、各种核果及蛇、蜥、昆虫等。有时对较大的动物会用嘴尖夹着向空抛起再张嘴接入吞食。
    繁殖期为2—4月。直接产卵于高大树木的天然洞穴中,一般离地20、30 m高;雌鸟用自己的排泄物、无花果肉、嫩枝、叶碎片等作巢洞封涂物,或者雄鸟带来湿泥加以补填以缩小洞口。卵一窝1—3枚,多数为2枚,壳粗糙,初产出时白色或污白色,孵卵出雏约经1个月,若无变故,巢洞连年使用。
分布信息 只见于云南盈江及西双版纳。; 印度马来半岛及东南亚。;
分类学讨论     亚种分化 双角犀鸟有2个亚种分化。中国有1个亚种分布。
经济价值     经济意义 同前一种,只是数量较少。
文献 中国动物志 鸟纲 第七卷 夜鹰目 雨燕目 咬鹃目 佛法僧目 鴷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