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eron sphenura (Vigors, 1832(1831))   楔尾绿鸠

字段 内容
目名 Columbiformes
目中文名 鸽形目
科名 Columbidae
科中文名 鸠鸽科
学名 Treron sphenura (Vigors, 1832(1831))
中文名 楔尾绿鸠
引证 Vinago sphenura Vigors, 1832 (1831), Proc. Comm. Zool. London, 173(模式产地:喜马拉雅山脉地区).; Sphenura sphenura, Peters, 1961, 3: 12.;
俗名 Wedge-tailed Green Pigeon; 歌绿鸠;
鉴定特征     鉴别特征 尾张开时呈钝角的楔形;第三枚初级飞羽内翈无凹入处;最外侧二对尾羽有黑色次端斑。雄鸟背及翅上有栗色区。
形态描述      形态 (依据云南所采指名亚种标本)
    雄性成鸟 头、颈亮黄绿色,头顶沾棕橙色;背、肩及大覆羽的一部分自绿转灰色,背肩部微沾栗红色;下背至尾上覆羽暗绿至橄榄绿色;中央尾羽橄榄绿色;外侧尾羽渐转灰绿至灰黑色,最外侧二对具宽阔的黑色次端斑,及形较窄狭的灰色端斑。翼上大覆羽的基部及中、小覆羽紫红栗色,形成翼上一大块斑,但翼弯处以及翼下覆羽、腋羽等同为石板灰色;初级覆羽及飞羽黑色,大覆羽、初级覆羽及初、次级飞羽各外侧几枚的外翈端段具狭形的黄色边缘。下体亮绿黄色,但胸为略沾绿的橙黄色,各羽基更多少沾橙粉红色,体侧、尾下覆羽及覆腿羽绿黑色而具黄色的羽端或外缘,长的尾下覆羽则周围有宽阔的黄色至棕黄色边缘。
    雌性成鸟 上体的绿色部分较雄鸟的暗晦,并以暗绿色代替了雄鸟的栗色;头顶及胸部为淡绿黄色代替了雄鸟的橙色。
    幼鸟似雌成鸟。
    虹膜外圈红色,内圈蓝色;眼周裸皮浅蓝色;嘴端灰沾橙色,基部浅蓝;脚珊瑚红色。
    量衡度:(注:见图1)
生物学描述     生态 单个、成对或结数只至二三十只的集群活动于山区阔叶林或混交林中,一般在海拔1 000—3 000米的范围,早上及傍晚常见在有野果的树上觅食,往往抓握着悬垂的小枝取食野果。据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鸟类组分析6月份3个鸟胃的结果,见内有樱桃(3次)及黄泡果(1次)。郑作新等(1983)报道,在西藏6—8月所采14只鸟,胃内全部为果实。李桂垣等(1985)于5月在四川屏山剖检1鸟胃,其内含物全为樱桃;6月在石棉所采的8只胃,其内也全为野生植物的果实和种子。可见此鸟似乎纯以野果及种子为食。鸣声悦耳,似“ke-gu-gu”之声,富有箫笛的音韻。
    繁殖期约始于4月,雄鸟在发情时可见一系列特殊动作,如点头、挺胸、张展翅、尾地跳来跳去、发出“gu-gü”声、不时佯作在地面喙食状;雌鸟则不时回应以同样的叫声。作巢于林间高大的树上,且多选取特异高出的位置。巢平台状,甚简陋,仅用少量枯枝条堆放而成。据Goodwin (1967),楔尾绿鸠自4月至8月产2窝卵,每窝2枚,白色。孵卵经13—14天出雏,再经12天幼鸟出飞。
    乌鸦及鹰类为楔尾绿鸠的天敌。楔尾绿鸠筑巢常靠近卷尾类巢区,因后者是驱赶猛禽最凶猛的小鸟,在野外,常见一群卷尾追赶乌鸦的现象。
分布信息 四川西南部和中部,西藏南部察隅、墨脱、聂拉木,云南西部至南部,广西西北部西林,湖北神农架(留鸟)。
; 自印度北部、中南半岛南部至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爪哇及龙目岛。;
分类学讨论     分类讨论 La Touche (1921)谓云南东南部蒙自附近标本雄鸟的尾羽和下体羽色不同于指名亚种,因而订立为T.s.yunnanensis。郑作新(1962)发表指名亚种在四川西南部的分布,并指出这里标本的翅膀较长(5♂♂为179—189),但没有提到羽色问题。随后,郑作新(1976)把云南各地的标本都归入云南亚种T.s.yunnanensis。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1980)认为上述二类群并无La Touche所提的羽色上的差异,同意以翅长来划分,但按翅长则把云南西部自贡山至潞西划入指名亚种分布范围,澜沧江以东的景
东、勐腊、富宁等地才是云南亚种分布区,前一范围者翅长(10♂♂)为177—186和(2♀♀)为167, 172毫米;后一范围者翅长(2♂♂)为169,172和(4♀♀)164—175毫米。王子玉(见郑作新等,1983)亦根据翅长把西藏标本划为云南亚种。
    经我们反覆研究觉得国内各地标本,正如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报道的一样,在羽色上不存在与指名亚种可资区别的特征,包括Goodwin (1967)所提“云南亚种只有雌鸟羽色稍较暗绿”的区别特征。另外,以翅长划分该2亚种也存在问题。按上述划分的结果是:指名亚种分布自克什米尔,经我国川南、滇西至缅甸;云南亚种分布自西藏南部,跨越过指名亚种分布区达云南南至东南部直抵越南北部,后者的分布现象实令人迷惑,况且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报道的数据仅从少量的标本比较而来(如前一亚种仅有2雌鸟,后一亚种仅有2雄鸟);即使这样在雌鸟的翅膀量度上也不符合文中以后一亚种体型比前一亚种为小的说法。更值得注意的是:我们还量得云南东南部新平、河口及昆明等本属云南亚种分布范围的地方有4♂♂翅长为183—188, 3♀♀为176, 178, 186毫米,达指名亚种的量度,甚至超过,显然翅长也不能作为亚种区分的特征。其实,Ali et Ripley(1969)所记述指名亚种的翅长(♂♀,未指名标本数)为169—187毫米,这就包括了国内
所列的2个亚种的量度。

    由上可见,羽色和体型上均找不到可划分亚种的明显特征,中国的楔尾绿鸠就只适宜定为单一亚种,均属指名亚种。
    亚种分化 楔尾绿鸠总共有2个亚种,我国只有1个亚种。
经济价值     经济意义 除能提供美味的肉食外,还因羽色美丽、鸣声悦耳而可供作笼鸟观赏。
文献 中国动物志 鸟纲 第六卷 鸽形目 鹦形目 鹃形目 鸮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