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eron curvirostra (Gmelin, 1789)   厚嘴绿鸠

字段 内容
目名 Columbiformes
目中文名 鸽形目
科名 Columbidae
科中文名 鸠鸽科
学名 Treron curvirostra (Gmelin, 1789)
中文名 厚嘴绿鸠
引证 Columba curvirostra Gmelin, 1789, Syst. Nat., ed. 13,1:777(模式产地:"Tahna Is., New Hebrides"-是错误的;应为马来西亚马六甲);
俗名 Thick-billed Green Pigeon; 粗嘴绿鸠; 青咖追[海南地方名];
鉴定特征      鉴别特征 嘴较短厚,无柔软的基部,上嘴角质嘴甲伸至额基;第三枚飞羽内翈有凹入处。雄鸟背及翅上均有栗紫色区,尾下覆羽桂红色;雌鸟上体无栗紫色;尾下覆羽皮黄色。
形态描述     形态 (依据云南亚种)
    雄性成鸟 额至头顶及眼先灰色;整体余部橄榄绿色,尾上覆羽及颏、喉中央较呈黄色,体侧绿色较暗,且与覆腿羽、肛部等均杂有白色,背至肩更覆以栗紫红色;尾下覆羽桂红色,外侧者杂以绿和白色。尾羽中央者橄榄绿色;外侧者灰色(或多少沾有绿色),羽中央具一黑色横带斑,越向外侧越宽。翼上小覆羽栗紫红色;内侧几枚飞羽及栗斑旁的覆羽绿色;其余飞羽及覆羽黑色,第一二枚飞羽外翈具狭形黄色边缘,外侧覆羽具宽形的黄色边缘。
    雌性成鸟 上体以橄榄绿色代替了雄鸟的栗紫红色,整体色较一致;尾下覆羽为皮黄色,最长者具橄榄绿色横斑,较短者羽基绿色。
    幼鸟 似雌性成鸟。
    虹膜外圈橙红色,内圈灰蓝色,眼周裸皮铜绿色;嘴淡黄绿色或铅白色,基部两侧珊瑚红色。脚珊瑚红色。
    量衡度: (注:见图1)
生物学描述     生态 见于山地或丘陵的原始森林、次生林中。多栖于乔木上,偶尔也见于灌木丛间。有时可集数十以至近百的大群聚于无花果属(Ficus)的树木中,在山林多见于高山榕(Ficus altissima)上。常与八哥、丝光椋鸟、乌鸫、山拟啄木鸟等混集一起争吃榕果,边吃边发出“咕咕”的叫声。若不受惊扰,饱食后即隐伏树上休息,至黄昏始离去,而到密林深处过夜,翌晨复还,直至榕果食完才散往其他有各种野果的树林活动。平时鸣声与其他绿鸠很难区别。
    4月间已采到卵泡有黄豆般大的雌鸟,可见开始进入繁殖期。至6月亦有卵产出。营巢于林间不甚高的树木枝桠间或在竹桠间,但总选叶簇遮挡得较周密的位置。巢由细小的干条作成稀疏的篮状。每产2枚白色卵。二性参与筑巢和孵卵活动,卵经14天出雏。据lvanov (1960), 10月和11月得自云南的标本初级飞羽仍未全换好,第一、二枚仍在长出。
分布信息 喜马拉雅山脉南坡各国、南亚次大陆、中南半岛及马来群岛。
; 云南南部,广西西南部,海南(留鸟)。;
分类学讨论     亚种分化 厚嘴绿鸠总共纪录有10个亚种,中国有2个亚种。
文献 中国动物志 鸟纲 第六卷 鸽形目 鹦形目 鹃形目 鸮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