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eron bicincta (Jordon, 1840)   橙胸绿鸠

字段 内容
目名 Columbiformes
目中文名 鸽形目
科名 Columbidae
科中文名 鸠鸽科
学名 Treron bicincta (Jordon, 1840)
中文名 橙胸绿鸠
引证 Vinago bicincta Jerdon, 1840, Madras Journ. Lit.Sci., 12: 13(模式产地:印度代利杰里以南的海岸).;
俗名 Orange-breasted Green Pigeon.; 别名赤胸绿鸠; 橙胸鸠;
鉴定特征     鉴别特征 体形大小及飞羽情况似前一种,但尾近方形,中央尾羽呈灰色。雄鸟上体及翅上无栗色区,而胸部却有紫色带斑。
形态描述     形态 (依据海南标本)
    雄性成鸟 头、颈黄绿色,枕、项部具一蓝灰色大块斑;以下及内侧飞羽、翼上较小的覆羽褐绿色,尾上覆羽更多呈褐色;尾羽深灰色,具一宽阔的淡灰色端斑及一近黑色的次端斑,后者在中央尾羽形狭,在外侧尾羽形宽;翅余部黑色,初级飞羽及外侧部分次级飞羽具狭形黄色外缘,内侧次级飞羽及大覆羽具宽形的黄色外缘;下体余部自绿黄色渐至肛周的鲜黄色,上胸围以一红紫色宽环带,其下并列一更宽的棕橙色带;体侧灰绿色;尾下覆羽棕色,短者外翈杂以土黄色,最长者具土黄色羽缘;覆腿羽黄色,杂有暗绿和灰色。
    雌性成鸟 与雄鸟区别显著的是胸、腹部一致为绿黄色,缺紫色和橙色的带斑,此外,背部及尾上覆羽的绿色较暗晦,较呈棕褐色;尾下覆羽则色较浅淡,为淡棕黄色。
    幼鸟(6月)似雌成鸟,只是略暗,而少光泽。
    虹膜外圈粉红至绯红色,内圈蓝色;眼周皮呈紫蓝色;嘴淡蓝绿色,先端淡黄;脚深红色,爪角褐色。
    量衡度: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
♂♂(9) 152.5 269.2 18.1 155.5 101.2 21.9
(148-155) (242-274) (17-20) (152-160) (92-108) (20-23)
♀♀(6) 135-200 254-285 17-18.5 152-158 91-96 20-25
生物学描述     生态 在海南所见,橙胸绿鸠大多单个或集结至五六只的小群活动于热带雨林中。栖息时往往高踞于高树顶的秃枝上,特别是夕阳西下时。觅食活动以清晨及傍晚时间最为频繁。食性与大多数绿鸠一样,以野果为主,特别是成熟的榕果,故在果实成熟的榕树最易发现它们。鸣声似为美妙抑扬的口哨声。
    繁殖期自春末开始以至整个夏季。发情时可见它们上下挥动尾巴和鞠躬点头等行为。营巢于林间竹桠或小乔木、灌木的枝桠间,偶有营于开阔地的树上。巢用小干枝搭成,形小而疏松。卵一窝2枚,白色。
分布信息 海南(留鸟)、台湾(迷鸟)。; 巴基斯坦、印度、斯里兰卡,东至中南半岛,南抵马来半岛及爪哇岛。
;
分类学讨论     亚种分化 橙胸绿鸠共记录有4个亚种,我国只有1个亚种分布。
经济价值     经济意义 同厚嘴绿鸠。
文献 中国动物志 鸟纲 第六卷 鸽形目 鹦形目 鹃形目 鸮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