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Columbiformes |
目中文名 | 鸽形目 |
科名 | Columbidae |
科中文名 | 鸠鸽科 |
学名 | Ducula aenea (Linnaeus, 1766) |
中文名 | 绿皇鸠 |
引证 | Columba aenea Linnaeus, 1766, Syst. Nat., ed. 12, 1:283(模式产地:"in M olluccis"实属错误;应为印度尼西亚弗洛勒斯,据Hartert et Goodson).; Muscadivora aenea Baker, 1928; |
俗名 | Green Imperial Pigeon; 大绿鸠; 绿南鸠; |
鉴定特征 | 鉴别特征 体躯背面铜绿色;内侧初级飞羽端部圆凸,非平截状。 |
形态描述 | 形态 (依据采自广州郊区标本) 成鸟 头、颈及下体大都呈洁净的淡蓝灰色,羽基隐约呈淡葡萄酒色;尾下覆羽为暗栗色;一些标本头顶部至后颈及面颊、覆耳羽等呈棕灰、紫灰以至棕栗色;背至尾上覆羽及两翅表面(除初级飞羽外翈端部为黑褐色外)均为铜绿至墨绿色,上背及两肩有带紫红色的红铜色荧光,背、腰各羽还常具黑色羽端;尾羽及两翅的隐藏部分为黑褐色,中央尾羽表面及外侧尾羽外翈等均具蓝绿色的亮辉。 虹膜红色;嘴铅褐至铅黑色,端部转象牙白色,有时沾橙红色;脚褐橙色,趾、爪较暗色。 量衡度: |
生物学描述 | 生态 夏时单个或成对活动,冬时集成七八只的群体。出没于丘陵的阔叶林,河谷的次生林、平原或丘陵地带居民点附近的榕树、橄榄树等。晨昏时往往高踞于大树顶的秃枝上沐阳光,一般若不是啄取砂土,极少下地活动。常与他种鸠鸽类一同觅食,但伙伴随着食场不同而不同,如在结小形野果(如榕果)的树上多与绿坞类一起;若在橄榄、及结大形无花果的树上则多与山皇鸠等大形鸿类一起,野果为绿皇鸠的主要食物,尤其多见其吃食乌榄(Canarium pimela)、榕果等,乌榄虽然体积有它的头那么大也被全果吞下。飞行快速而有力,但拍翼并不频繁,飞时多经高空。鸣声深沉,在附近鸣叫也好象是远处传来的声音,“guk-gu-gu-gu-gu……”,终止前的一声较延长,且特异,似窃笑声。 繁殖期求偶行为和一般鸽类相似,如雄鸟频频向着雌鸟挺胸、点头,松开颈羽炫耀,绕圈子走等。暮春至整个夏天均产卵,作巢于林间叶茂的树桠间,巢如斑鸠类的简陋无垫,仅以少量小枝条堆砌而成。每产1, 2枚白色卵。两性参与筑巢、孵卵及育雏任务。 |
分布信息 | 留居广州北郊从化、增城至罗浮山一带,海南及云南思茅至西双版纳。; 沿我国南缘向南,西至巴基斯坦,东至菲律宾群岛,南抵印度及印度尼西亚。; |
分类学讨论 | 亚种分化 绿皇鸠共计有14个亚种,不少亚种仅以一小孤岛为分布区。有2个亚种分布于我国。 |
经济价值 | 经济意义 绿皇鸠不但具有一般鸿鸽的肉味鲜美的优点,且体大肉丰,为较理想的狩猎禽之一,目前在广东已几乎绝迹,应采取禁猎措施。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 鸟纲 第六卷 鸽形目 鹦形目 鹃形目 鸮形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