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Ciconiiformes |
目中文名 | 鹳形目 |
科名 | Threskiornithidae |
科中文名 | 鹮科 |
学名 | Threskiornis aethiopicus melanocephalus (Latham, 1790) |
中文名 | [黑头]白鹮 |
引证 | Tantalus aethiopicus Latham, 1790; Tantalus melanocephalus Latham, 1790; |
俗名 | Oriental White Ibis; White Ibis; 白油老鹳子(东北); |
形态描述 | 鉴别特征 两性相似。体型中等,体长680mm左右。体羽几纯白色。头和上颈裸出,裸皮黑色。嘴长而下弯,呈黑色。跗蹠亦黑。繁殖期间腰及尾上覆羽具淡银灰色蓑羽。 形态 (据上海自然博物馆1966年2月27日采自东北的标本)雄性成鸟:头及上颈裸露,裸皮黑色。全身羽毛白色。初级飞羽稍沾不显的银灰色,三级飞羽羽缘呈蓑羽状,近羽端的1/2呈深银灰色。尾羽稍沾浅银灰色。尾下覆羽稍沾不显的浅银灰色。嘴长而弯曲,黑色,鼻沟直达嘴端。跗蹠、趾、爪皆黑色。 虹膜红褐色或红色。 量度: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 650 138 291 132 93 另一采自1895年6月河北牛庄的标本(性别不明)全身羽毛白色。初级飞羽羽轴黑褐色。第1、第2枚初级飞羽内端部灰褐色,第1枚初级飞羽外近1/2处边缘沾灰褐色,端部大都灰褐色。第2枚初级飞羽外近1/2处几全为浅灰褐色。3级飞羽无蓑羽,近羽端的1/2为浅银灰色。尾羽端部约1/3沾浅银灰色。尾下覆羽亦稍沾浅银灰色。头和颈裸露,裸皮黄褐色;头顶及颈背色深,近黑色;跗蹠、趾、爪等皆为浅黄褐色。 幼鸟(据Baker 1929) 头上部、侧面及枕部均被以棕色羽毛;颊及眼周裸露,颏的余部、喉与颈等被以短而分散的白色羽毛。 |
生物学描述 | 生态 常见栖息在河、湖以及沼泽的浅水间,依据食物的丰富与否而作局部移动,常与苍鹭、草鹭等鸟类混群活动。食物主要为小鱼,亦兼食蛙类、蠕虫、昆虫、小形贝类和甲壳类。平时很少发声,几乎听不到它的叫声。繁殖期常发出较为响亮的呜叫声。据马建章等(1992),此鸟在黑龙江省北部于4月中旬开始繁殖,结群营巢。巢呈浅碗状,内径20.4—21.5cm,外径33.5—35.5cm,巢高17.8—19.9cm,巢深9.2—10.2cm。每窝卵数大多为4—6枚。卵呈椭圆形,白色,大小为(59.7—73.8)mm×(41.4—46.8)mm。孵化由雌雄共同承担,孵化期为23—24天。雏鸟为晚成性。 |
分布信息 | 沙特阿拉伯,马达加斯加岛,印度和日本。; 齐齐哈尔(繁殖鸟)、天津、秦皇岛、江苏、台湾、福建、广东、海南(冬候鸟);云南(旅鸟) ; |
分类学讨论 | 分类讨论 有人把我国的白鹮列为独立的种Threskiornis melanocephalus(Howard 等,1991.)。本文仍照郑作新(1987),把它作为 T.aethiopicus的一亚种。它和非洲产的指名亚种的主要区别,在于颈的黑色仅限于上部,初级飞羽的羽端无黑色。 |
经济价值 | 经济意义 白鹮在我国的自然界中数量日益减少。不少地方已难见其踪迹。国家现列为保护鸟类。形态较奇特,可供观赏。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鸟纲第一卷.潜鸟目.鸊鷉目.鹱形目.鹈形目.鹳形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