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eudibis papillosa (Temminck, 1824)   黑鹮

字段 内容
目名 Ciconiiformes
目中文名 鹳形目
科名 Threskiornithidae
科中文名 鹮科
学名 Pseudibis papillosa (Temminck, 1824)
中文名 黑鹮
引证 Ibis papillosa Temminck,1824,P1.col.Ois.51:p1.304(模式产地:India and Lanka).;
俗名 Black Ibis;
形态描述     形态(据Hancock等,1992) 头裸出,皮肤黑;体羽几乎全为深褐色,两翅黑,闪着蓝色金属光泽,内侧小覆羽白,形成一大白块。
    虹膜橙红;嘴铅蓝;脚和趾淡粉红色。
    量度(据Baker,1929):
嘴峰 翅 尾 跗蹠
138—158 365—400 165—194 75—85
    幼鸟(据Baker,1929) 头部及喉被深褐色羽毛。翅与尾均无光亮的褐色。上部羽毛的羽缘棕色。
生物学描述     生态 栖息在沼泽、湿地、水田、河湖、溪流附近。据Baker(1929),黑鹮栖息在开阔旱作物地较在沼泽、湿地为多。不在我国境内繁殖。
分布信息 缅甸和越南; 云南西南部;
分类学讨论     分类讨论 本属原有2种,即Pseudibis papillosa和P.davisoni;现并为一种的2个亚种,见于国内的,当为缅甸的亚种P.p davisoni(Hume).
经济价值     经济意义 黑鹮在我国甚为稀少,仅在云南省西南部才有分布,已被列为国家保护鸟类,可供观赏。
文献 中国动物志.鸟纲第一卷.潜鸟目.鸊鷉目.鹱形目.鹈形目.鹳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