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rsachius melanolophus (Raffles, 1822)   黑冠[夜]鳽

字段 内容
目名 Ciconiiformes
目中文名 鹳形目
科名 Ardeidae
科中文名 鹭科
学名 Gorsachius melanolophus (Raffles, 1822)
中文名 黑冠[夜]鳽
引证 Ardea melanolophus Raffles,1822,Trans.Linn.Soc.London 13(2):326(模式产地:苏门答腊).; Gorsachius melanolophus minor Hachisuka,1926,Ibis,P.592 .;
俗名 Malayan Night-Heron; Tiger Bittern; 黑冠虎斑(开鸟); 黑冠麻鹭(台);
形态描述     鉴别特征 头顶及羽冠黑色,嘴短而厚,背及翼上覆羽暗栗色,初级飞羽羽端白色。
    形态
    雄性成鸟:头顶及羽冠黑色,脸部栗褐色,后颈深栗色;上体暗棕栗色带黑色蠹状纹;下体喉白、中部杂以黑色点斑,胸部棕黄色杂以黑斑,腹侧、两胁及腋羽均为棕白色具黑色粗横斑;飞羽黑色、先端具栗斑杂以黑纹,初级飞羽最先端具白斑;尾羽烟黑色,尾下覆羽白色杂以黑纹。
    雌雄同色。
    幼鸟:头顶黑色、羽端细白斑,羽冠黑色具白点斑,上体黑褐色带棕黄色蠹状横纹;下体棕黄色杂以黑白条纹;初级飞羽黑色、羽端白、杂以黑点斑,初级覆羽栗黄色、羽端白、杂以黑斑;尾羽黑色;上嘴黑,下嘴角黄,跗蹠黑褐色。
    眼先裸部蓝色(冬季黄绿色),嘴黑,跗蹠暗褐色。
    量衡度:(注:见图1)
生物学描述     生态 栖息于低海拔的沼泽密林、芦苇丛或竹林中。常单独活动于稻田或池塘边,以鱼、虾及水生昆虫为食。在树上营巢,窝卵数3—5枚。据1987—1991年统计,只在东南亚有少量越冬种群的报道(Perennou et al.,1994)。
分布信息 印度南部,苏门答腊,爪哇,菲律宾群岛,尼科巴群岛
; 云南南部、广西为夏候鸟;台湾:海南为留鸟;
分类学讨论     分类讨论 Perennou et al.(1994)认为本种有4个亚种,除指名亚种外,3个亚种都是留鸟。中国只有指名亚种。
经济价值     经济意义 由于其栖息环境的变化,此种也已临近绝迹,极需加以保护。
文献 中国动物志.鸟纲第一卷.潜鸟目.鸊鷉目.鹱形目.鹈形目.鹳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