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torides striatus (Linnaeus, 1758)   绿鹭

字段 内容
目名 Ciconiiformes
目中文名 鹳形目
科名 Ardeidae
科中文名 鹭科
学名 Butorides striatus (Linnaeus, 1758)
中文名 绿鹭
引证 Ardea(Butorides) Virescens von Schrenck, 1860; Ardea striata Linnaeus,1758,Syst.Nat.,ed.10,p.144(模式产地:苏里南).; Ardea(Butorides) amurensis von Schrenck, 1860;
俗名 Green-backed Heron; Little Green Heron; 打鱼郎; 鹭鸶; 绿蓑鹭(台);
形态描述     鉴别特征 体型小,羽冠近黑色,上体暗灰绿,下体淡灰。
    形态 (据actophilus 亚种)
    雄性成鸟:头顶墨绿,具羽冠,颊纹黑,喉及耳羽白;背暗灰绿色,羽轴白;下体两侧银灰,中央白;飞羽暗褐色,次级飞羽和翼上覆羽均具白色羽缘。
    雌性成鸟:体色稍淡,白色部分沾棕。
    雌性幼鸟:喉具黑斑,羽冠的羽轴悉白,下体具绿褐色纵纹。
    虹膜柠檬黄色,嘴橄榄黑色,下嘴底部边缘角黄色,跗蹠与趾黄绿色,爪黑褐色。
    量衡度:(注:见图1)
生物学描述     生态 栖息于山间溪流、湖泊、滩涂及红树林中,平原地区较少见。在贵州分布于海拔350—750m,在秦岭可达海拔1300m。常单个或2—3只结小群活动,在溪边或水中岩石边注视水流等食,有时亦活动于稻田。据在云南景东观察,全天均有觅食活动,但以黄昏为主。amurensis和actophilus是仅有的两个迁徙亚种。4月迁至繁殖地,在近水的阔叶林或灌木林的树冠隐蔽处筑巢,巢呈浅盘状,窝卵数3—5枚,雌雄共同孵卵,孵化期20—22天。9月下旬迁往越冬地。据1987—1991年统计,中国越冬种群主要在江苏沿海,数量亦
不足百只(C.Perennou et al.,1994)。食物主要为鱼、蛙类、螺类及昆虫等。6月剖检一胃(估计为瑶山亚种),内含一只泽蛙及少量昆虫碎片(据诸葛阳,1990)。
分布信息 遍及我国东部、东南部、及台湾、海南等省; 亚洲东部,欧洲及非洲中部。
;
分类学讨论     分类讨论 自1849年Blyth确立Butorides属后,一直沿用百余年。现有人主张将此属并入Ardeola属,并将connectens亚种归入actophila亚种,将产于台湾的绿鹭划归car-cinophila亚种(Mayr,1979)。考虑到在栖息地、群集性等生态习性上的明显差异,我们赞同保留Butorides属。javanicus亚种与carcinophila亚种在形态上十分接近,而后者本身的性状亦不稳定,故我们仍保留在台湾的繁殖鸟为javanicus亚种。
    亚种分化 绿鹭在世界上有30个亚种,我国分布有3个亚种。
经济价值     经济意义 体羽可用于羽毛画的制作。种群数量的下降应引起重视。
文献 中国动物志.鸟纲第一卷.潜鸟目.鸊鷉目.鹱形目.鹈形目.鹳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