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umenius madagascariensis (Linnaeus, 1766)   红腰杓鹬

字段 内容
目名 Charadriiformes
目中文名 鸻形目
科名 Scolopacidae
科中文名 鹬科
学名 Numenius madagascariensis (Linnaeus, 1766)
中文名 红腰杓鹬
引证 Numenius cyanopus Vieillot,1817,Nouv.Dict.Hist.Nat.,8:306(New Holland=New South Wales,Australia).
; Numenius rufescens Gould,1862,Proc.Zool.Soc.London,286(Taiwan,China).; Scolopax madagascariensis Linnaeus,1766,Syst.Nat.,ed.12,1:242(Madagascar,error;Macassar,Sulawesi,Indonesia).
; Numenius cyanopus La Touche,1931—1934,2:362—363;Shaw,1936,380—382.;
俗名 Australian Curlew; Eastern Curlew; Far Eastern Curlew; Red-rumped Curlew; 澳大利亚杓鹬; 大杓鹬; 红背大杓鹬; 黦鹬;
鉴定特征 鉴别特征 与白腰杓鹬(Numenius arquata)非常相似,但体型较大。体色较浓著,下背、腰及尾上覆羽与上背同色而非白色;腰羽边缘有浅红褐色和淡黄色混杂的斑。下体淡褐黄色至污白色,前颈和胸部有许多灰褐色羽干纹。嘴粗长,向下弯曲。
形态描述 形态 最大的一种杓鹬(翼展达110 cm)。头黄褐色,多黑褐色条纹。眉纹或有灰白色;眼先略有不明显的暗斑。面颊、耳覆羽、喉、颈黄褐色,具黑褐色条纹。上体包括背和腰黑褐色,腰羽具浅红褐色和淡黄色的羽缘斑。飞羽黑褐色;次级飞羽和内侧初级飞羽的多白色的横斑或缺刻;外侧初级飞羽的羽干污白色。尾羽浅灰黄色,有黑棕色横斑。下体锈褐黄色,多暗褐色条纹,尤其是胸部。颏白色。腹下部至尾下覆羽苍白色。翼下覆羽和腋羽白色,但密布黑褐色斑纹,飞行时看上去翼下较暗。雌雄羽色相似,但雌性体型较大(体重平均多出110 g);特别是嘴峰,雌性(平均184 mm)显著长于雄性(平均155 mm),只要嘴峰大于180 mm就可以断定为雌性,小于150mm则是雄性(Hayman et al.,1986;del Hoyo et al.,1996)。
亚成鸟:相似于成鸟。但上体及翼上覆羽具有更多的淡黄色斑点;下体的暗色斑纹更狭细。
虹膜黑褐色。嘴黑褐色,下嘴基部肉红色或黄褐色;嘴特长且向下弯曲。腿蓝灰色。
量衡度 (mm,g;据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标本,非繁殖个体)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
♂♂(4) 1010,820 617,615 165,169 290,300 105,125 85,92
890,1027 596,622 143,167 296,305 116,116 88,88
♀♀(5) 690,820 566,605 148,166 303,325 110,115 83,85

880,750 613,550 166,125 317,290 117,110 93,83
950 635 175 310 120 90
生物学描述 红腰杓鹬迁徙季节常见于海边、河口三角洲、沼泽、稻田、湖边草地。食
物主要有甲壳类、软体动物、蠕形动物、昆虫等。有时也食鱼类、爬行类、无尾两栖类和植物种子。据《黑龙江省鸟类志》(1992),此鸟在黑龙江三江平原的富锦、同江、抚远一带有繁殖。4月上旬迁来,5月中旬开始产卵。其巢极简陋,只铺垫少许草茎、叶等。1985年6月5日在同江的洪河农场遇见1巢,内有3枚卵(胚胎已形成)。6月7日在同一地点获得1只雏鸟,体重78 g,体长140 mm,嘴峰27 mm,跗蹠54 mm。通体被黄褐色绒毛,奔跑迅速(早成鸟)。在同江(洪河)和大兴安岭(青林,1984年5
月25日)曾采集到标本(《黑龙江省鸟类志》,1992;马逸清,1989)。
据张孚允(1997),1987年5月4日在内蒙古的呼伦贝尔盟的乌尔旗汗回收到来自澳大利亚南部安德逊湾的脚环,两地直线距离达10 086 km。在澳大利亚,Graham 等1999年2—7月首次对红腰杓鹬进行了人造卫星跟踪试验。有8只被套上了发射器(重26 g,电池寿命3个月)。结果,一只叫 Brenda 的成鸟在6天的时间里飞行了4 000 km,中间几乎只有短暂的停留。另有一只4天(96小时)飞行了3 500 km,平均时速37km,在顺风时可达80 km/小时。虽然,发射器只占成鸟体重的2%左右,还没有超出4%的最大负载指标,但8只鸟都没有按照惯例飞往西伯利亚繁殖地,而是在澳大利亚附近打转。估计存在一定的干扰。
数量调查显示,迁徙季节在鸭绿江口、双台子河口、黄河口、长江口等地都有千只左右出现(Barter,2002)。已被确定为全球近危种(Birdlife International,2001)。

分布信息 国内分布于天津(汉沽、北塘、塘沽、大港)、河北(石臼坨、滦南、北戴河,4—5月,8—11月)、内蒙古(呼伦贝尔盟、海拉尔、乌尔旗汗)、辽宁(葫芦岛、锦州、营口、大洼、盘锦、双台子河口、大连、庄河、凤城、本溪、丹东、鸭绿江口)、吉林(安图、敦化、向海、白城、长春、吉林、珲春)、黑龙江(大兴安岭[青林、根河]、乌苏里江流域、黑龙江流域、哈尔滨、小兴安岭、齐齐哈尔、三江平原、富锦、同江、抚远、兴凯湖、牡丹江)(旅鸟,繁殖鸟);上海(崇明、南汇、九段沙)、江苏(盐城)、浙江(嘉兴、萧山、舟山、宁波、瓯海、乐清、台州)、福建(长乐)、江西(鄱阳湖)、山东(垦利、黄河口、渤海海峡、威海、崂山湾)、湖北、广东(三灶岛、深圳)、广西(沿海红树林地区)、海南、南沙群岛(太平岛,4月19日,见张万福等,1994)、四川(南充,9月)、甘肃(兰州)、台湾(台北、宜兰、台南)、香港(旅鸟,偶见冬候鸟)。
; 国外分布:俄罗斯(西伯利亚、勘察加半岛、萨哈林岛),蒙古,韩国,日本;越冬时抵越南(湄公河、红河口),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几内亚,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偶然分布至阿富汗,伊朗,印度,泰国,美国(阿拉斯加)等。;
分类学讨论 亚种分化 无亚种分化。
文献 中国动物志.鸟纲第五卷.鹤形目.鸻形目.鸥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