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mantopus himantopus (Linnaeus, 1758)   黑翅长脚鹬

字段 内容
目名 Charadriiformes
目中文名 鸻形目
科名 Recurvirostridae
科中文名 反嘴鹬科
学名 Himantopus himantopus (Linnaeus, 1758)
中文名 黑翅长脚鹬
引证 Charadrius Himantopus (sic!) Linnaeus, 1758;
俗名 Black-winged Stilt; 长腿娘子; 高跷鸻; 黑翅高跷;
鉴定特征 鉴别特征 头顶及翅黑色;尾羽灰褐,余部白色。嘴形细长而直,鼻沟不伸过嘴长之半。胫和跗蹠特别细长,跗蹠长度超过中趾(连爪)长度的2倍。粉红色。足仅三趾。
形态描述 形态
雄性成鸟:前额、眼先和面颊白色。由头顶向后为黑色,个体间羽色有差异;后颈与上背之间白色;背、肩及两翼黑色,闪绿色金属光泽;腰至尾上覆羽白色。尾羽灰白或浅灰褐色;下体包括颏、喉、前颈、胸和腹部皆为纯白色。
雌鸟:与雄鸟相似。在雄鸟是黑色的部分被黑褐色替代,但飞羽依然是黑色;头和后颈白色或淡灰褐色,个体变化较多。
虹膜朱红色。嘴黑,下嘴基部肉褐色。胫下裸露(长度约有70—80 mm),粉红色。跗蹠及趾粉红色;爪黑色。
量衡度 (mm,g;据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标本)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
♂♂(13) 182 358 61.5 234 85 121
(163—209) (338—380) (48—71) (206—250) (70—100) (108—135)
♀♀(9) 169 357 61.2 230 84 109
(142—200) (345—385) (56—64) (215—242) (78—95) (95—120)
生物学描述 黑翅长脚鹬多结小群活动,时有近百只的集群。多在内陆平原地区的河畔、稻田以及湖沼边缘活动。常站在水中将嘴和头插入水中觅食,以水生昆虫、软体动物、蠕虫以及水生植物种子为食。受惊起飞时常发出“ki—ki—ki—ki—k一”的尖锐叫声。颜重威(1991)首次记录到其在台湾繁殖(1986年5月初)。之后,据沙谦中等(1998)记载,1992年春在台南四草至少发现17个巢,并成功育出雏鸟。杨学明等(1991)在吉林向海自然保护区观察到交配的过程。这期间有争夺配偶的现象。交配时雄性曲颈尾随雌鸟,当雌鸟卧地时,雄鸟围绕雌鸟旋转2—3周后上到雌鸟背上交尾。因为这种鸟的腿特长,交配时就与其他鸟有所不同。但是,据在新疆的观察,雄鸟与雌鸟交配时,雌鸟并不卧地,而是站立于浅水中,雄鸟立于雌背,约10秒结束交配(受精),之后雄鸟后仰落入水中。亦有多雄混配的现象。
产卵期在5月末和6月上旬。雌雄轮换孵化,孵化期17—19天。雏鸟早成性,出壳24小时后即可离巢。食物以鞘翅目、双翅目、半翅目的昆虫为主,动物性食物占87.5%,有少量藻类等(约占6.3%)。
赵梅(1994)报道了黑翅长脚鹬在新疆克拉玛依地区繁殖的初步观察资料,孵化期略有不同,为22—24天。据马鸣等(1995),4—5月黑翅长脚鹬的繁殖群出现在新疆塔里木河沿岸。到5月中旬进入产卵高峰期,深夜也能听到喧闹声。5月19日观察几个巢群,均位于湖区浅水区域的小岛上,附近有普通燕鸥(Sterna hirundo)的巢。窝卵数4枚,卵为梨形,乌青色散布较大的黑褐色斑。测量12枚卵,平均重量22(20—25)g,外径32×45 mm。巢较简陋,仅铺垫少量细树枝。雌雄轮换孵卵,1—2小时换孵一次。6月6日见到幼鸟出壳。由于畜群践踏巢区,繁殖成活率比较低。在西藏,栖息地高度达到海拔3 840 m(郑作新等,1983)。
根据La Touche(1931—1934)的调查,在中国东部沿海地区黑翅长脚鹬为一罕见种。但是,综合近年的资料,这种鸟的种群数量正在增长,分布范围和繁殖区域也有扩大的趋势。据Barter(2002)综述,春季在天津约有2 000只出现,秋季在河北石臼坨也有1 100多只。
分布信息 国外分布于亚洲与欧洲温带地区,越冬至非洲和亚洲南部等。邻区分布于日本,韩国,蒙古,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斯里兰卡,缅甸,老挝,越南等国。; 国内分布于内蒙古(达赉湖、赤峰、呼和浩特、乌梁素海、东胜、弱水)、黄河流域、吉林(向海、白城、四平)、黑龙江(扎龙及松嫩平原)、甘肃(安西、弱水、黑河、兰州、卓尼、碌曲、天水、文县)、青海(格尔木、西宁、青海湖、共和、刚察)、宁夏(中卫、永宁、银川)、新疆(喀什、和田、巴楚、阿克苏、塔里木盆地、库尔勒、若羌、伊犁河、天山、准噶尔盆地、乌鲁木齐、昌吉、克拉玛依、阿尔泰、哈密)、(繁殖鸟,旅鸟);北京(延庆、密云、顺义、南口、朝阳)、天津、河北(滦南、唐山、石臼坨、北戴河、新安)、山西、辽宁(绥中、朝阳、锦州、大洼、盘锦、双台子河口、旅顺、辽河流域、沈阳、东港、鸭绿江口)、上海(奉贤、崇明、九段沙)、江苏(盐城、射阳、东沙滩、太湖)、浙江(镇海、永康、乐清、温州、丽水)、长江流域、福建(宁德、福州、惠安、厦门、龙海)、江西(鄱阳湖、婺源)、山东(聊城、莱州、渤海海峡)、河南、湖北(武汉)、四川(成都、平武、雅安)、云南(昆明、永善、耿马、腾冲、双柏、漾濞、哀牢山)、西藏(羌塘高原、八宿、噶尔、帕莫错)、陕西(定边、榆林、神木)(旅鸟);广东(广州、番禺、深圳)、广西(桂林、梧州、北海)、海南(东寨港、乐东莺歌海)、台湾、香港(台中、台南)(旅鸟,冬候鸟)。近年台湾也有繁殖记录(颜重威,1991;沙谦中等,1998)。;
分类学讨论 分类讨论 据Peters(1934)和Johnsgard(1981),该种有6个亚种之别,广泛分布于欧、亚、美、非及大洋洲等地。而Howard & Moore(1984,1991)和郑光美(2002)则倾向于将各亚种分别独立为种,如黑翅长脚鹬 H.himantopus(分布于欧亚大陆、非洲)、白头长脚鹬H.leucocephalus(分布于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黑颈长脚鹬 H.mexicanus(分布于美国、墨西哥及南美洲)和黑尾长脚鹬 H.melanurus(分布于巴西、秘鲁、智利、阿根廷)等。按照上述观点,黑翅长脚鹬无亚种分化。但是,Hayman et al.(1998)和Dickinson(2003)依然分为5个亚种。根据颈部羽色变化,通常分为3个组,即“欧亚组”(白颈)、“美洲组”(黑颈)和“大洋洲组”(白头)。分布于美洲的3个亚种都是黑色的后颈。而在亚洲的太平洋沿岸也有中间类型。少数人则将各亚种分别立为近种(allospecies)。
亚种分化 据郑作新(1976,1987)和Dickinson(2003),中国的黑翅长脚鹬为指亚名种H.h.himantopus。据Carey et al(2001),在香港偶然有H.h.leucocephalus分布,是否指名亚种的个体变异尚不清楚。
文献 中国动物志.鸟纲第五卷.鹤形目.鸻形目.鸥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