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trachostomus hodgsoni G.R.Gray, 1859   黑顶蛙嘴夜鹰

字段 内容
目名 Caprimulgiformes
目中文名 夜鹰目
科名 Podargidae
科中文名 蟆口鸱科
学名 Batrachostomus hodgsoni G.R.Gray, 1859
中文名 黑顶蛙嘴夜鹰
引证 Otothrix hodgsoni G.R.Gray,1859,Proc,Zool.Soc.,London:101,图版152(印度:Darjeeling).;
俗名 Hodgson’s Frogmouth;
鉴定特征     鉴别特征 嘴形宽阔而厚,上嘴甚弯曲,先端呈钩状;上体黑色和棕色。
形态描述     形态 (据潘清华等,1964)
    雄性成鸟 头顶大都黑色,杂以棕斑;颈侧和颊均浅棕,缀以黑斑,上体包括两翅及尾的表面均棕褐色,而具黑色横斑,间杂以一、二大型白色圆斑,后颈白斑较多,形成不明显的颈环状;肩羽及次级飞羽亦有显著白斑;初级飞羽黑褐,外羽片有棕白色横斑,羽端杂以黑色和棕色相间的云石状斑;尾羽具宽阔的棕色与白色相间的横带,各带均满杂以黑褐色斑纹,带间还有黑褐色狭形横斑。喉部大都白色,羽端缀黑;胸棕而具黑色狭斑及白色大型圆点;下体余部白而稍沾棕,并稍杂以黑点;尾下覆羽几纯白色;
腋羽黑而端白。
    虹膜橙黄色;嘴呈肉色;跗蹠与趾亦呈肉红色。
    量衡度 (据杨岚等,1995;mm,g)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
♂(1) 52 240 16 131 132 17
生物学描述     生态 单个停息在海拔大约1250m的沟谷林中乔木上,常沿着大树的主轴伏栖着,体色亦与树枝相仿,不易被发现。有时以直立的姿态,栖止在小枝上。食物为鞘翅目昆虫。4月7日采到时,睾丸已膨大,大小为12×13mm。
分布信息 仅见于云南西部潞西(芒市)。; 印度、孟加拉、缅甸、泰国等。
;
分类学讨论     亚种分化 本种共分化为2个亚种,我国只有1个亚种。
经济价值     经济意义 此鸟食虫,对人有益,但因数量太少,分布地区又极有限,故无太大意义。然而,从保护珍稀动物和生物多样性角度出发,应该加以保护。
文献 中国动物志 鸟纲 第七卷 夜鹰目 雨燕目 咬鹃目 佛法僧目 鴷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