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ygnus olor (Gmelin, 1788)   疣鼻天鹅

字段 内容
目名 Anseriformes
目中文名 雁形目
科名 Anatidae
科中文名 鸭科
学名 Cygnus olor (Gmelin, 1788)
中文名 疣鼻天鹅
引证 Anas Olor Ginelin. 1788, .4yst. Nat., ed. 13, 1: 501(模式产地:西伯利亚);
俗名 白鹅(华北名); 赤嘴天鹅(华北名); 哑天鹅(华北名);
形态描述 鉴别特征 体形和羽色与大天鹅相似。嘴赤红,前额具黑色疣突,而显然区别于其他两种天鹅。
形态 雄性成鸟(繁殖羽):遍体雪白,头顶至枕略沾淡棕色。眼先裸露,呈黑色。
雌性成鸟:羽色与雄鸟相同,体形较小,前额的疣突不显著。
虹膜棕褐色;嘴基、嘴缘黑色,余为红色,前端近肉桂色,嘴甲褐色;跗蹠、蹼、爪均黑色。
雏鸟:头灰,略沾淡棕色;上体和两胁淡棕褐色;下体银灰色。虹膜蓝褐色;嘴石板灰色,前端常有一白点;跗蹠深灰色。
幼鸟:头、颈淡棕灰色,前额和眼先呈裸露的黑色,但不具疣突;飞羽灰白;尾淡棕灰色,尾端污白;下体较淡,呈浅棕灰色。虹膜褐色,嘴红灰色,跗蹠绿褐色。
量衡度: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
♂♂ (7) 9,650-10,000 1,413-1,550 80-86 600-620 190-215 95-110
♀♀ (2) 8, 600-8,750 1,412-1,493 74-76 560-570 190-192 90-94
生物学描述 生态 疣鼻天鹅常在水草丰盛的河湾和开阔的湖面上觅食游荡。性机警,颈伸直能远眺数里以外的动静。鸣声沙哑而低沉,音似“koup-koup”,故又有哑天鹅之称。起飞时常用双翅击打水面前进50米左右,然后徐徐离水起飞。飞时颈前伸,翔姿优美,速度适中。蹼强大,划行迅速。
南迁时在河北省最早见于9月中,北返时3月中至4月初路经北京和北戴河一带。关于疣鼻天鹅的食性,寿振黄于1934—1935年在河北省进行的剖检,结果为水生植物及大量的砂砾。我们于1960年5—7月间在内蒙古乌梁素海所剖检的13个胃,除1个胃里有少量萝卜螺的碎片外,其余均为植物性物质,主要有蒲(Typha angustifolia)的根和蒲棒、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杉叶藻(Hippuris vulgaris),眼子菜(Popa-mogeton)等水生植物的茎、叶和果实,胃中砂砾也很多。当地渔民反映,它们有时也挖食藕节。
在乌梁素海,当湖水刚刚开始解冻的时候,在收割过的蒲苇滩中就能找到它们的卵。1959年5月23日捕到32只雏鹅;1960年6月2日又采到两只体重114克、全长340毫米的雏鹅。疣鼻天鹅的巢距较大,每对天鹅都要占据大片的蒲苇滩和宽阔的湖面。少数利用去年的旧巢稍加整理就开始产卵,而大多数则营建新巢。在乌梁素海,疣鼻天鹅的巢位于蒲苇滩的深处,距滩缘200—500米,水深约1米的地方。巢呈圆形,是由蒲苇的茎、叶搭成的,外围较松散,中央是细嫩的枝叶,结构紧密而下凹,里面铺有干水草和蒲苇叶,并有少量绒毛。主巢有两条0.7—1.5米宽的“走道”通向滩缘。“走道”是疣鼻天鹅将蒲苇踏倒或咬断根部而形成的。它们总是从一道人另一道出。巢的量度(6巢):外径1,640(1,285—1,945),内径,10(485—566),深150(127—186),高270(245—310)毫米。距主巢40—60米处有一个像草垫子似的辅巢,同样是由蒲苇茎、叶搭成的,外形简陋,外径1,250—1,400,高140—180毫米。辅巢是繁殖期雄鸟的夜宿巢,白天有时也带雏在巢上休息。
每窝卵4—9枚,通常6枚。卵呈苍绿色,着污白色细斑。卵的大小(21枚)117.5(113.5—121)×74.9(72.5—77)毫米,卵重(13枚)362 (348—371)克。孵卵主要由雌鸟担任,雄鸟常在距巢区滩缘70米左右的水面上巡迥守卫,遇有危险,就向湖心游去或迅速起飞,经过主巢上空时,用力搧动翅膀向雌鸟示警,而雌鸟则将巢盖好,沿着“走道”离开。中午(11:30—14:00间)雌鸟离巢取食时,由雄鸟代替孵卵。亲鸟护巢性很强。当有人逼近巢时,亦不离开,而是迎上去,低下胸,拱着颈,发出“ho-ho”的恐吓声,向来犯者进攻。
在乌梁素海,疣鼻天鹅一般于7月中旬开始换羽,飞羽全部脱落而失去飞翔能力,渔民称为“甩翅”。我们曾对一窝天鹅(一对成鸟和它们的6只雏鸟)换羽情况进行观察。
雌鸟先换,雄鸟领雏。当雌鸟的飞羽长到翅长的1/2左右时,雄鸟开始“甩翅”。雄鸟飞羽的生长时间是与幼鸟相一致的。换羽序如下:飞羽先行脱换,从内侧次级飞羽以至外侧初级飞羽;而新羽的生长次序则与此相反;当飞羽长到原长的1/2—2/3时,翅上覆羽和尾羽开始脱换;胸、腹以及头、颈、背的羽毛是缓慢更换的。10月初在呼和浩特动物园,观察到该园从乌梁素海捕获的成鸟除翅和尾羽外,体羽的其他部位尚未脱换完毕。
疣鼻天鹅于9月底至10月中旬南迁。在乌梁素海,它们是由1窝或2—3个窝一起进行迁徙的,队列以6—20余只较为常见。
分布信息 繁殖在新疆中部和北部,青海柴达木盆地,甘肃西北部弱水,内蒙古乌梁素海;迁徙经东北、山东、河北;越冬在长江中、下游一带;见于台湾为迷鸟。
; 在国外,主要繁殖在亚洲中部和蒙古,欧洲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里海和黑海周围地区;越冬主要在地中海东部以至印度西北部。很久以前引人欧洲西部,而后又引人北美洲东部、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
;
经济价值 疣鼻天鹅是一种数量稀少的珍禽,为我国的保护种类。在我国新疆及内蒙古等地已对疣鼻天鹅进行人工驯养。
文献 中国动物志 鸟纲 第二卷 雁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