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ta rufina (Pallas, 1773)   赤嘴潜鸭

字段 内容
目名 Anseriformes
目中文名 雁形目
科名 Anatidae
科中文名 鸭科
学名 Netta rufina (Pallas, 1773)
中文名 赤嘴潜鸭
引证 Anas rufina Pallas, 1773, Reise versch. Prov. Russ. Reichs 2:713(模式产地:里海及I artarian Desert的湖沼间)。;
俗名 大红头(内蒙古名);
形态描述 雄鸭头浓栗色,羽冠淡棕黄色,上体大都褐色,翼镜纯白色;下体除两胁为白色外,均黑褐色;嘴赤红色。雌鸭头上羽冠不显著,上体淡棕褐色;下体灰褐;嘴黑褐色。
形态 雄性成鸟(繁殖羽):额、头侧、喉及上颈两侧深栗色,自头顶至颈项的冠状羽淡棕黄色;下颈及上背黑色,并具淡棕色羽缘;下背褐色,至腰和尾上覆羽又转为黑褐色,并闪绿色光泽;尾羽灰褐色,羽缘近白色;两肩棕褐色,基部各有一块鲜明的白斑;翼上覆羽及三级飞羽土褐色,外侧初级飞羽的外羽片及羽端褐色,内羽片白色(第一枚飞羽内羽片亦褐,仅边缘部分为白色);内侧初级飞羽除羽端外,大都白色;次级飞羽的白色部分形成宽阔的翼镜,羽端灰褐色;翼缘白色。下体全黑褐色;下胁白色,形成两大块斑,这块斑的前面与内侧的黑羽部分杂有黑褐色的波状细斑。
雌性成鸟(繁殖羽):头顶暗棕褐色,羽冠不明显,头的其他部分灰白色;上体淡棕褐色,腰部色泽较浓;翅羽与雄鸭相同,但初级飞羽的内羽片和翼镜均为灰白色。下体淡灰褐色,胸侧及两胁较浓而略沾棕色,尾下覆羽污白或淡褐色。
雄鸟(润羽;于8月中旬采自乌粱素海):很像雌性成鸟,但羽色较暗;下体杂有浅棕褐色;翼镜纯白色,是其与雌鸟显著区别之处。
虹膜红或棕色(),或棕褐色(♀);嘴红色,前端较淡(♂),或灰褐色、外缘粉红(♀);
跗蹠土黄色(♂)或淡黄褐色(♀)。
量衡度: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
♂♂(10) 1,163 527.6 50.6 266 62.5 41.3
(1,062-1,250) (514-550) (48-54) (257-280) (55-66) (38-44)
1,054 491.8 48.4 251.4 60.6 40.5
♀♀ (10) (900-1,094) (450-528) (46-50) (243-255) (55-65) (37-42)
生物学描述 这是一种较大而笨重的野鸭,迟钝而不甚畏人。在新疆从焉耆至和靖公路两侧的水泊中,随处可见成对或结小群的赤嘴潜鸭;内蒙古鸟梁素海在人们活动频繁的捕鱼区,也常见它们在蒲苇滩边和湖心岛上安详地停歇。在繁殖区,赤嘴潜鸭喜栖于蒲苇茂盛的河湾、航道两侧,有时也在近苇滩的小片旱地和孤岛上;开阔的水面上则数量很少。性较沉默,甚至在春天也很少听到它们的叫声。
赤嘴潜鸭基本上是草食性的。1960年和1973年5-9月我们曾在乌梁素海剖验了46个鸭胃,得知它们主要是以藻类、眼子菜印opamogeton)嫩芽和一些禾本科草籽为食;其中8个胃里含有不少的萝卜螺(Radix)壳和碎片。钱燕文等1958年5月在新疆尉犁剖验的鸭胃,其内含的均为水生植物纤维。
4月中旬大都迁至繁殖地,成对或结小群活动。配偶的选择可能在越冬区或迁徙过程中就已完成了。国内的繁殖种群分布一般均较集中,常构成该地的优势种。新疆博斯腾湖以及和靖、尉犁、若羌一带,它们是最常见的种类;在乌梁素海,据统计,赤嘴潜鸭的数量占该地繁殖鸭类总数的50%左右;换羽期其数量仅次于绿头鸭。值得注意的是赤嘴潜鸭的繁殖分布有明显向东南扩散的趋势。解放前,我们对赤嘴潜鸭的分布和生态了解得很少,1960年进行水禽资源调查时,在乌梁素海,它们虽为当地的优势种,却是作为内蒙古鸟类新纪录发表的。自然,这与乌梁素海是一个年青的湖泊有关,亦表明人们的经济活动,有时在客观上为赤嘴潜鸭创造了良好的栖居和繁殖条件。如低洼地引水后形成的孤岛,建造蓄水湖和水库,茂密的蒲苇滩和沿岸大量堆积的苇垛等,这些对其繁殖分布的扩散和数量的增长,都起了促进作用。
在乌梁素海,赤嘴潜鸭于4月下旬相继进入繁殖期,新疆博斯腾湖及其周围的水泊中可能稍迟一些。5月中旬在尉犁曾见到200-300只成群的赤嘴潜鸭游于湖沼中,所见各群大都雄多于雌,此期所获得的一只雄鸟,睾丸很膨大(55×20毫米)。
赤嘴潜鸭的营巢地点是比较多样化的。它们常把巢筑在多蒲苇的湖心岛上、河湾中半固定的飘浮物上、近水苇垛及干苇滩草丛中的低凹处。在乌梁素海它们大都筑巢在孤岛及湖畔的苇垛里,经常与白眼潜鸭在同一地方筑巢。巢较密集,有时一座苇垛里就能发现6-8巢。平时巢口被干苇遮盖着,自巢口向里有一条长达1米的通道,底部较宽敞,巢就座落于此。巢由蒲苇叶搭成,内铺柔软的细草和羽毛。巢的量度(7巢)内径185(170-195)、外径250(235-280)、高111(103-115)、深60(55-65)毫米。每巢产卵10枚左右,以7-9枚较常见。卵呈浅灰或苍绿色。卵的大小(26枚)56.2(52.5-60.5×41.8,(40.5×44)毫米。孵化期26-28天。我们曾观察两巢,发现主要是雌鸟坐巢,当它外出取食时,雄鸟有时进巢坐卵。6月初出现鸭雏。
一年换羽两次,夏季全换和秋冬部分换羽。7月中旬以后集群脱换飞羽时,均已身披润羽。它们脱换飞羽时通常远离营巢区,而迁到条件复杂的河湾和蒲苇滩去。在此期中,常与白眼潜鸭混群。换羽区的水位比河鸭属和雁属深,一般是0.9-1.2米。换羽期中数量高度集中。1956-1967年间,在鸟梁素海曾不止一次地遇到千只以上的不能飞的赤嘴潜鸭。
分布信息 繁殖在内蒙古乌梁素海一带,新疆塔里木盆地外缘,青海柴达木盆地柴旦;迁徙经四川、西藏南部、云南;个别在冬季见于我国中部和东南部为迷鸟。; 在国外,主要繁殖在亚洲中部,欧洲中部;越冬主要在印度北部和中部、亚洲西南部、欧洲南部及非洲、东北隅和西北隅沿海一带。;
经济价值 赤嘴潜鸭没有鲜艳的彩色羽毛,但体羽底绒较厚,可供填充用;肉质肥美,是一种秋季猎用禽。应引起重视的是这种野鸭的数量近年来显著减少了。数量减少的原因,我们认为一方面是由于自然干旱,一些适于赤嘴潜鸭栖居的小湖泊干涸或水域面积缩小了;另外,频繁地拣卵和围歼性网捕换羽鸭群也是原因之一。应根据“护养猎并举”的方针,在繁殖期和换羽期严禁猎取。
文献 中国动物志 鸟纲 第二卷 雁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