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ythya tuligula (Linnaeus, 1758)   凤头潜鸭

字段 内容
目名 Anseriformes
目中文名 雁形目
科名 Anatidae
科中文名 鸭科
学名 Aythya tuligula (Linnaeus, 1758)
中文名 凤头潜鸭
引证 Anas fuligula Linnaeus, 1758, Syst. Nat. ed. 10,1:128(模式产地:瑞典)。;
俗名 凤头鸭子(北名); 黑头四鸭(安徽地方名); 泽亮(辞典);
形态描述 雄鸟除腹、两胁及翼镜等为白色外,全身羽色均黑;头上具长形冠羽。雌鸟与雄鸟羽色相似,但黑色部分为褐色所代替,腹部白色带褐。
形态 雄性成鸟:头和颈黑色而具金属紫色光泽,后头有突出丛生的同色羽毛,形成长而下垂的冠羽;胸、背、腰,包括两翅的覆羽和尾的上下覆羽等均为深黑色;下背和肩羽及翅上的内侧覆羽等散布有粉粒状纤细的乳白色点斑;翅上外侧初级飞羽的外羽片黑褐色,内羽片浅褐色,各羽端部黑褐色,羽尖淡褐色;从第斗枚初级飞羽起,飞羽外羽片的近基部转为白色,并向内侧渐形增大;外侧次级飞羽白色,而具宽阔黑端,在翅上形成白色翼镜;内侧次级飞羽和三级飞羽黑褐色;尾羽褐色;腹和两胁纯白;腹的白色与胸的黑色界限明显;肛周与尾下覆羽同色;腋羽亦纯白。
雌性成鸟:羽色与雄鸟相似,但黑色部分为褐色所代替,冠羽较雄鸟短而
无光泽,额基羽毛显露出不规则的白色斑;上胸褐色较淡,并杂以白斑;下胸、腹和两胁灰白色,并带些不明显的淡褐色斑;上胸的褐色与下胸的灰白色,界限不明显;尾下覆羽褐色,细斑显著。
虹膜辉黄色;嘴灰蓝或深灰到暗铅灰色,嘴甲近黑色;跗蹠与嘴同色,关节处较暗;蹼黑色。
量衡度: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
♂♂(9) 560-760 393-433 37-40 196-214 40-58 30-35
♀♀(10) 725 427.2 39 195.8 51.6 31.5
(620-840) (396-490) (37-41) (190-205) (49-55) (30-33)
生物学描述 凤头潜鸭是一种普通的迁徙鸭类。据文献记载(迈斯,1934),此鸭可能在我国东北地区繁殖;但至今为止,我们没有采得它的巢和卵。在河北省南迁时见于9-11月,北返时见于3-5月;于11月南到太湖越冬。迁徙时常集成大群,冬季群集亦大,有时与斑背潜鸭、青头潜鸭、红头潜鸭混群,活动于内陆河流、池塘以及其他的开阔水面。它们主要在白天取食,夜间栖息于近岸的软泥滩,或在离岸不远的水面上漂浮,也有个别迁至内湖活动的。善于游泳和潜水,可潜入水下数米觅食,一般能潜人水中3-5分钟。它们很少在浅水或混浊的水面上活动,常在碧波荡漾的湖中随波漂游。在水面游泳时,尾不是与水面平行而是向下垂拖;由水面飞起比较困难;在陆地上行走很笨拙。叫声粗糙单调。
凤头潜鸭的食物以动物性物质为主,如软体动物、虾、蟹、小鱼、蝌蚪等,尤嗜食软体动物,在贝类养殖区常取食文蛤;除此而外,也兼吃一些水生植物,较少吃谷粒。
分布信息 在国外,繁殖在西伯利亚、萨哈林岛(库页岛),欧洲北部,不列颠群岛和冰岛等;越冬在欧亚大陆的中部和南部,日本,菲律宾北部及非洲的东北隅和西北隅。
; 迁徙时,见于我国东北的西北部及中部,新疆西部及中部,西藏南部,青海东部及柴达木盆地,甘肃兰州一带,四川西北部,山西,河北.河南,山东青岛等地;在云南西部以东,山东以南的近水地区越冬;台湾罕见。很有可能在我国东北繁殖。
;
经济价值 此鸭在冬季分布很广,是冬季狩猎对象之一。每只可得净肉600-700
克,但其肉味不如其他鸭类鲜美细嫩。由于嗜吃大量蛤子,所以在养殖蚬、贝等的地区对养殖业有害。羽毛可作填充材料。
文献 中国动物志 鸟纲 第二卷 雁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