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lototriton shanjing Nussbaum,Brodie et Yang, 1995   红瘰疣螈

字段 内容
目名 Urodela
目中文名 有尾目
科名 Salamandridae
科中文名 蝾螈科
学名 Tylototriton shanjing Nussbaum,Brodie et Yang, 1995
中文名 红瘰疣螈
引证 Tylototriton verrucosus Liu,Hu et Yang, 1960; Tylototriton shanjing Nussbaum,Brodie et Yang, 1995;
形态描述         鉴别特征 本种与棕黑疣螈Tylototriton verrucosus相近,但本种背部和体侧棕黑色,而头部、背脊棱、体侧瘰粒、尾部、四肢、肛部周围均为棕红色或棕黄色。
        形态 依据云南景东(26雄、106雌,卵和幼体)标本。
        成体:雄螈全长140mm,雌螈157mm左右。头部扁平,躯干圆,尾部侧扁,尾末端薄而钝圆或钝尖。头长大于头宽,头顶略凹入;吻端钝圆或平切,较高,略成方形;鼻孔小,近吻端。眼径几与吻等长;唇缘平置,无唇褶或仅口角部微显;口裂大达眼后角下后方;上、下颌有细齿;犁骨齿列呈“∧”形,前端颇为接近,几成平行状,在两内鼻孔之间会合,后端显然向两侧斜行;舌较小,近圆形或卵圆形,前后端与口腔底粘连,两侧游离。
        四肢发达,后肢略长于前肢,前肢前伸时指端达吻端,前后肢贴体相对时,指、趾端相遇或重叠;指、趾均扁平,无缘膜,基部无蹼;指4个,指长顺序为3、2、1、4;趾5个,趾长顺序为3、4、2、5、1(有的个体其一侧只有4趾)。尾长短于头体长,尾较弱,尾基部较宽厚,后端侧扁,尾鳍褶较低而不发达;背鳍褶,始自尾基部后方,腹鳍褶低而厚;肛孔为一短纵裂缝。
        皮肤粗糙,头上脊棱明显隆起,沿吻端向两侧经上眼睑内侧与耳后腺脊棱相连,后端向内弯曲甚为明显,因此,头顶部显得下凹,头顶中央有细棱脊,该脊棱的两侧还有细斜脊,有的不很明显;背部正中的宽平脊棱自枕部至尾基部;沿体侧有排列规则而明显的瘰粒,每侧有14~16枚,最后3~4枚在体尾交界处;此外全身满布疣粒。腹面较为光滑,有细横皱褶;咽喉部颈褶明显。
        生活时背部及体侧棕黑;头部、背脊中央脊棱、体侧瘰粒、尾部、四肢、肛周围部位均为棕红色或棕黄色;腹面颜色有变异,一般多以棕黑色为主,有的色较浅而有棕黑色纹。液浸标本颜色改变不大。
        第二性征:雄螈肛裂较长,内壁有小乳突;雌螈肛部隆起略成丘状,肛裂生,近圆形,内壁无乳突。
        头骨:头骨宽远大于头骨长,约为头骨长的1.28倍;鳞骨后突与枕髁不在同一水平位置。犁骨齿列呈“∧”形,前端会合;前颌骨2,鼻突短,不达额骨;鼻骨大,介于前颌骨和额骨之间;顶骨较宽,额鳞弧细窄,额鳞窝较小;上颌骨长,与方骨重叠,翼骨前端与上颌骨不连接,间距宽,其间连以韧带;方骨外侧无钩状突。角舌骨宽大为软骨质,左右不相连;上舌骨骨化;基舌软骨有2对辐射状的指状突;鳃弧2对,角鳃骨2对,第一对骨化,第二对为软骨质;上鳃骨1对,为硬骨。
        卵:圆形,动物极浅棕灰色,植物极色浅,卵径2.5~3.0mm,连同卵外胶膜约为6.5mm。
        幼体:孵出时全长11.0mm左右、有外鳃,眼的后下方有一平衡枝;尾背鳍褶发达,始自背中部。
生物学描述         生态习性 红瘰疣螈多栖于海拔1000~2000m山林间及稻田附近,营陆地生活,5~6月为该螈的繁殖季节,雌雄成体进入静水塘或稻田、水井内交配产卵,卵单粒或连成单行,分散贴附在水塘岸边草间或石上或水塘内的水草上,有的连成一串或成片。1958年6月6日,曾在云南景东县新民乡发见大量成体,其中一尾雌体在室内容器内产卵75粒。此期成螈常在塘底缓慢爬行,受惊扰后窜入塘底稀泥内隐蔽。解剖1959年6月采于云南丽江标本CIB 595170和595066雌螈,其腹内分别有成熟卵119粒和99粒,此外在卵巢内还有许多未成熟的小卵,成熟卵部分已进入输卵管内。
分布信息 尼泊尔?锡金?印度、泰国、缅甸。
; 云南(泸水、丽江、车里、保山、腾冲、永德、龙陵、景东、景洪、双拍、绿春、新平、建水、漾濞、大姚),广西(桂林?)
;
分类学讨论         讨论 刘承钊、胡淑琴、杨抚华(1960)一文将采于云南景东和丽江的标本定名为
Tylototriton verrucosus Anderson,1871。 Nussbaum等(1995)一文认为Anderson(1871)发表的T. verrucosus 在原始描述中记载该动物体色为“uniform blackish brown”,而与保存在印度博物馆(ZSI)和英国博物馆(BMNH)的系列模式标本的体色均为橘红色型(orange pattern)不符合,于是认为上述博物馆保存的标本不能证实是真正的模式标本,因此Nussbaum等(1995)一文另外选用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一尾黑褐色(blackish brown)的标本作为T. verrucosus 的新模标本(KIZ)74Ⅱ0061 Ⅵ.16,♂;同时,将云南景东体色为橘红色的标本确定为新种,即Tylototriton shanjing。但是,早在1892年Sclater在list of the;Batrachia in the Indian museum中已记载T.verrucosus“16 syntypes:IMRR(=ZSI)10366-79(from Momien,Yunnan)and IMRR(=ZSI)10380-1(from Ponsee,Kakhyen hills).An additional syntype is BMNH 1874.6.13.Four syntypes have not been located”。最近,Chanda,Das and Dubois(2000)在“catalogue of amphibian types in the collection of the zoological survey of India”一文中明确记载保存在印度博物馆的T. verrucosus的系列模式标本,其标本号为:“Types:(ZSI)10366,10368,10370-72,10374-75,10377-78,10380-81(11syntypes),from Nantin,Momien,and Hotha Valleys,Western Yunan,China (at present Tengchong Co.and Husa,Longchuan Co.,China)”。从以上记载说明T. verrucosus的系列模式标本确实存在。至于现保存的系列模式标本体色均为橘红色而与原始文献记载的“uniform blackish brown”之间出现的差异,目前尚无人做出解释。但是,如果上述标本确系Anderson当年所采系列模式标本,其后需要指定新模标本也只能在原系列模式标本中选定,如果不是这样,而选用非模式标本作为新模,则与《国际动物命名法规》第75条(a)“新模的指定一一服从于本条内指定的条件,一个作者可以为一个命名的种级单元指定一个标本为模式(新模),假如相信正模、选模、群模或以前的新模已不存在”的规定不符合。因此,该“新模标本(KIZ 74Ⅱ0061 Ⅵ.16,♂”似属无效新模。
        根据以上情况,目前鉴于保存在印度博物馆的T. verrucosus的系列模式标本体色均为橘红色,则与Nussbaum等(1995)文中所订新种T. shanjing基本一致,因此,后者是否属于有效种尚待根据《法规》及保存的T. verrucosus的系列模式标本情况而定。本书暂时保留T. shanjing这一种名,待进一步研究有关标本和文献资料后再确定其是否属于有效种名。
        张玉霞(1991,2000)先后记载广西桂林附近采到红瘰疣螈Tylototriton verrucosus(该标本属于Tylototriton shanjing)标本。鉴于该物种原产于云南西部山区,而桂林距该山区甚远;再者近20多年来该螈被大量捕捉和贩运作为观赏动物或药用动物。因此,认为该螈在广西桂林的记录是否与贩运有关?这值得深入调查和证实。
        本种已被列为中国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文献 中国动物志 两栖纲(上卷) 总论 蚓螈目 有尾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