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lototriton wenxianensis Fei,Ye et Yang, 1984   文县疣螈

字段 内容
目名 Urodela
目中文名 有尾目
科名 Salamandridae
科中文名 蝾螈科
学名 Tylototriton wenxianensis Fei,Ye et Yang, 1984
中文名 文县疣螈
引证 Tylototriton wenxianensis Fei,Ye and Huang, 1990; Tylototriton asperrimus pingwuensis Deng et Yu, 1984; Pleurodeles(Tylototriton)asperrimus wenxianensis Risch, 1985; Echinotriton asperrimus wenxianensis Zhao and Adler, 1993;
形态描述         鉴别特征 体侧瘰粒几乎连成纵行,彼此分界不清;体腹面疣粒与背面疣粒大小较为一致,且不成横缝纹状;肛裂周缘的颜色与体色同。
        形态 依据甘肃文县(7雄),四川平武(1雄、5幼)标本。
        成体:雄螈全长126~133mm。头部扁平,躯干浑圆;头长宽几相等;吻端平直,鼻孔近吻端;无唇褶,口角距眼后角下方较远;犁骨齿列呈“∧”形,前端在2内鼻孔前缘会合,向后沿眼眶内缘向外倾斜;舌卵圆,前后端与口腔底部相连。
        四肢较细,前、后肢几相等;前肢前伸指末端达鼻孔;前,后肢贴体相对时,指、趾相遇或略重叠;指4个,指长顺序为3、2、4、1;第一、四指几相等;趾5个,指长顺序为3、4、2、5、1;指、趾端较扁平,末端钝圆;指、趾无关节下瘤;内、外掌突小而明显,外蹠突小而突出。
        尾长短于头体长,尾侧扁,尾肌弱;尾背鳍褶较高,腹鳍褶平直,窄而厚,起始于尾基部或稍后,尾末端钝尖。
        皮肤甚粗糙,除唇缘、指、趾及尾下缘光滑外,周身满布大小较为一致的疣粒,体腹面无缝纹;头侧棱脊明显,耳后腺后部变窄,不向内弯曲;头顶中间“∨”形棱脊与背正中棱脊相连,体两侧的瘰粒几乎连成纵行,分界不清晰;颈褶明显。
        生活时体尾背面为黑褐色,体腹面为浅黑褐色;指、趾和掌、蹠突以及肛后至尾后部腹鳍褶下缘为橘红色或橘黄色。液浸标本周身黑褐色,仅指、趾和掌、蹠突及尾腹鳍下缘色浅;肛裂周缘与体色相同或个别标本在裂缝处略带浅色。
        第二性征:雄螈肛部略隆起,肛孔长裂形,其内壁有小乳突,有的乳突为黑色。
        头骨:头骨宽略大于头骨长,约为头骨长的1.07倍,鳞骨后突与枕髁基本在同一水平位置,犁骨齿列呈“∧”形,前端会合,前颌骨2,鼻突短,不达额骨,鼻骨大,介于前颌骨和额骨之间,额鳞弧与海南疣螈者相比相对较宽而粗壮,额鳞窝较小;上颌骨长,与方骨相触,翼骨前端直接与上颌骨连接;方骨外侧无钩状突。
生物学描述         生物学资料 该疣螈生活在海拔940m左右林木繁茂的山区,以陆栖为主;5月常在静水塘及其附近。
分布信息 甘肃(文县),四川(青川、剑阁、平武),重庆(云阳、奉节),贵州(雷山)、安徽(岳西),湖南(桑植、浏阳)。
;
分类学讨论         讨论 查看四川平武(1雄、5幼)标本,成体外形与文县(模式标本产地)者相同;幼体全长53mm时,其中2尾幼体的皮肤光滑,体肥壮,尾背鳍褶高,前达躯干中部;外鳃发达;另3尾幼体皮肤疣粒明显,外鳃已明显萎缩,尾背鳍褶仅达体后部。查看贵州雷山9尾雄性标本,全长134~152mm,耳后腺后端略向内弯曲,其他特征均与本种模式产地标本基本相同,因此,认为以上地区的标本均属本种。依据陈壁辉主编《安徽两栖爬行动物志》(1991)图版Ⅰ中的“细痣疣螈”的外部形态特征,似与文县疣螈很相近,而与细痣疣螈(地模标本)特征相比较,后者体两侧瘰疣分界清楚等特征与安徽标本不同,同时考虑安徽两栖类的区系特征和疣螈属各物种的地理分布,本书建议将安徽岳西的标本种名暂改订为文县疣螈,有待进一步研究。
文献 中国动物志 两栖纲(上卷) 总论 蚓螈目 有尾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