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amesotriton hongkongensis (Myers et Leviton, 1962)   香港瘰螈

字段 内容
目名 Urodela
目中文名 有尾目
科名 Salamandridae
科中文名 蝾螈科
学名 Paramesotriton hongkongensis (Myers et Leviton, 1962)
中文名 香港瘰螈
引证 Paramesotriton chinensis hongkongensis Fei,Ye and Huang, 1990; Paramesotriton hongkongensis Freytag, 1962; Paramesotriton hongkongensis Freytag, 1962; Paramesotriton hongkongensis Freytag, 1962; Paramesotriton hongkongensis Freytag, 1962; Paramesotriton hongkongensis Freytag, 1962; Trituroides hongkongensis Myers et Leviton, 1962;
形态描述 鉴别特征 香港瘰螈与中国瘰螈 Paramesotriton chinensis 的区别是本种头体背面皮
肤较光滑,疣粒较少;体侧横突末端部位疣粒大,形成明显的侧棱;尾较短,尾鳍褶薄;
腹面橘红色斑圆形。
形态 依据香港、深圳(6雄、4雌)标本。
成体:雄螈全长112mm,雌螈127mm左右。头部扁平,躯干浑圆,尾部极侧扁。
头长大于头宽,吻端钝圆,远突出于下唇缘,鼻孔几近吻端,鼻孔间呈平切状,吻棱明
显;吻长与眼径相等或略长;上唇褶较明显;眼大小适中;口裂在眼后角下方;唇褶在
口角处较明显;上、下颌骨有细齿;犁骨齿二斜列呈“∧”形,前部几相触,在两个鼻
孔之间的水平部位会合;舌较小,近圆形,前后端与口腔底部相连,两侧游离。
四肢长,前肢略细,前、后肢贴体相对时,指、趾或掌、蹠部相重叠;指、趾细长
略扁,无缘膜,末端钝圆,基部无蹼;指4个,指长顺序为3、2、4、1,内、外掌突不
显;趾5个,趾长顺序为3、4、2、5、1;内、外蹠突不显。

尾较短,雄螈尾长为头体长的69%、雌螈为86%;背、腹鳍褶薄而明显,尾肌较弱,
尾末端钝圆。
皮肤厚而光滑,体背面及体侧有分散的细小扁平疣粒,头部及尾后部尤为光滑;枕
部的“∨”形隆起较明显,其后角与背正中的脊棱相连,向后延伸达尾部;两体侧横突
末端部位疣料大,形成2条明显的背侧脊棱延伸至尾部。头腹面光滑,咽喉部较粗糙,
有扁平疣;体腹面两侧有小疣,腹面及尾侧有横的细沟纹。

全身棕褐或黑褐色,背脊棱色浅;腹面有橘红或橘黄色圆形斑,大小较为一致,分
布均匀;尾部腹鳍褶前1/3橘红色,或间有深色横斑。繁殖期雄性尾中、后段两侧显蓝
色条纹,非繁殖期此条纹消失。
第二性征:雄螈肛部明显隆起,肛裂长,肛后部有许多绒毛状乳突;尾较宽短。雌
螈肛部微隆起,肛裂短,无绒毛状乳突;尾较细长。
头骨:头骨长略大于头骨宽或几相等;上颌骨外侧间距与方骨外侧间距几相等;鳞
骨后缘超出两枕髁后缘的水平位置。犁骨齿列呈“∧”形,前端会合;前颌骨单枚,鼻
突长,与额骨连接;鼻骨小,左右鼻骨被前颌骨鼻突分开,位于前颌骨鼻突和上颌骨之
间;额骨甚宽大,顶骨较小,额鳞弧较宽,额鳞窝较小;上颌骨较长,不与方骨连接,
且相距甚远,翼骨前端与上颌骨不连接,间距较窄;方骨外侧无钩状突。角舌骨宽大为
软骨质,左右不相连;上舌骨骨化;基舌软骨有1对辐射状的指状突;鳃弧2对,角鳃
骨2对,均骨化(有的个体第二对为软骨质);上鳃骨1对,为硬骨。

表52 香港瘰螈成体量度(香港)
Table 52 Measurements of adults of Paramesotriton hongkongensis(Myers et Leviton)
(Hongkong)
单位:mm
6♂♂ 4♀♀ 6♂♂ 4♀♀
全长
TOL 104.0~125.0
111.5 118.0~143.0
126.5 尾长
TL 39.0~57.0
47.0
72.6% 55.8~65.3
59.5
88.5%
头体长
SVL 62.0~68.0
64.7 60.0~77.7
67.2 尾基宽
TW 6.4~10.8
8.0
12.4% 6.6~9.3
7.9
11.8%
头长
HL 13.8~19.8
16.1
24.9% 14.3~19.2
16.7
24.9% 尾高
TH 8.4~10.6
9.4
14.5% 7.7~9.4
8.5
12.6%
头宽
HW 13.0~16.0
14.3
22.1% 13.5~16.1
14.5
21.6% 前肢长
FLL 18.6~22.7
21.0
32.5% 19.4~24.1
21.3
31.7%
头高
HH 8.0~10.8
9.6
14.8% 8.2~8.6
8.4
12.5% 后肢长
HLL 19.3~25.4
22.2
34.3% 18.8~23.0
20.3
30.2%
眼间距
IOS 4.4~6.1
5.0
7.7% 5.0~5.4
5.2
7.7% 腋至胯距
AGS 22.8~24.9
24.5
37.9% 25.8~35.4
29.5
43.9%
眼径
ED 4.8~5.5
5.2
8.0% 4.7~5.1
4.9
7.3%

卵:卵径2.9mm左右;动物极黑色,植物极色浅。卵外的胶囊呈椭圆形。
生物学描述 生物学资料 该螈生活在海拔270~940m的山溪深潭有大石块和水草的地方。白天多隐藏于溪内石下,有时在水中以摆动尾部游泳或游至水面呼吸空气;常在夜间出外活
动,在水底或岸边觅食各种水生或陆上昆虫及其幼虫,亦食蚯蚓、蝌蚪、虾、小鱼和螺
类等动物。
据Kong Yun Cheung(江润祥)等(1986)记载,该螈在自然情况下繁殖季节在9月和次
年2月。又据卡逊等《香港的两栖类和爬行类》(1988)和Karsen等(1998)记载,该螈每
年11月至翌年2月产卵,雌螈产卵约120粒,多粘附在水生植物茎叶上;受精卵至孵化
需3~6个星期,幼体经两个月可完成变态,经3年可达性成熟。
分布信息 广东(深圳)、香港。;
分类学讨论 讨论 Myers与Leviton(1962)报道香港瘰螈以后,四川省生物研究所(1977)因缺少标
本核对,曾将其记载为中国瘰螈的地理亚种,费梁等(1990,1999)和叶昌媛等(1993)沿用
了上述亚种名。费梁等(2005)根据实物标本对其形态特征进行研究和参阅庞家庆等(1992)
关于瘰螈属的分类研究一文,同时还考虑两者的繁殖期不同,中国瘰螈在5~6月产卵,
而香港瘰螈的产卵期在每年的11月至翌年2月。因此,将其恢复为 Paramesotriton
hongkongensis。

文献 中国动物志 两栖纲(上卷) 总论 蚓螈目 有尾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