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amesotriton guangxiensis (Huang,Tang et Tang, 1983)   广西瘰螈

字段 内容
目名 Urodela
目中文名 有尾目
科名 Salamandridae
科中文名 蝾螈科
学名 Paramesotriton guangxiensis (Huang,Tang et Tang, 1983)
中文名 广西瘰螈
引证 Paramesotriton guangxiensis Zhao and Hu, 1984; Trituroides guangxiensis Huang,Tang et Tang, 1983;
形态描述 鉴别特征 外形与中国瘰螈相近似,但本种吻长明显大于眼径;体背面及两侧全为
黑褐色;背脊棱强烈隆起。
形态 依据原始文献,广西宁明县派阳山(9雄,1雌)标本。
成体:雄螈全长13.2mm,头体长72mm左右;雌螈全长71mm,头体长134mm。体
肥硕而略扁平,头部平扁略呈三角形,头长大于头宽;吻长明显大于眼径,吻端平切,
突出在下唇前方,吻棱明显;鼻孔位于吻前外侧;口裂超过眼后角甚多,唇褶很发达;
上、下颌具细齿,犁骨齿列呈“∧”形,齿列的前缘在两个内鼻孔之间会合;舌椭圆形,
除左右两侧游离外,均与口腔底部粘连。
四肢长度大致相等,后肢略比前肢粗壮;前肢向前贴头侧,指端达眼的后缘或眼前,
前后肢贴体相对时,指、趾彼此接触或重叠。指4个,趾5个;指、趾末端钝圆,基部
无蹼。第一指、趾均甚短小。雌雄性肛裂几等长。尾较头体部短,向后渐趋扁薄,近尾
端部几成薄片状。
皮肤粗糙,背中央嵴棱突起十分明显,前端在枕部处形成粗壮的分叉达眼的后上角,
向后延伸达尾部。在躯干及尾之大部有不规则的横行沟纹。头背、两颊、体背至尾部和
四肢背面均散有大小不一的痣粒。头后颈部和躯干部痣粒较为粗大、密集。
头、体背面和两侧以及四肢背面全为黑褐色,尾部棕褐色,喉部腹面和体腹黑色并
缀以不规则的橘红、土黄或淡米黄色大型斑块,有的个体斑块散有小黑斑。肛后尾的腹
鳍褶橘红色,约在后1/3处此颜色消失。
第二性征:雄性肛部肥厚隆起,肛裂内侧有多层指状乳突。雌性肛部不肥厚,不隆
起,肛裂内侧亦无指状乳突。雄体背面体色深黑褐色。雌体色较浅淡。
头骨:头骨长大于头骨宽,约为头骨宽的1.14倍;上颌骨外侧间距略小于方骨外侧
间距;鳞骨后突与枕髁后缘几在同一水平位置。犁骨齿列呈“∧”形,前端会合;鼻突
长,与额骨连接;鼻骨大,左右鼻骨被前颌骨鼻突分开,位于前颌骨鼻突和上颌骨之间;
额骨大,顶骨较小,额鳞弧较宽,额鳞窝较小;上颌骨较短,不与方骨连接,且相距甚
远,翼骨前端与上颌骨连接;方骨外侧无钩状突。角舌骨宽大为软骨质,左右不相连;
上舌骨骨化;基舌软骨有1对辐射状的指状突;鳃弧2对,角鳃骨2对,均骨化;上鳃
骨1对,为硬骨。
表53 广西瘰螈成体量度(广西:宁明)
Table 53 Measurements of adults of Paramesotriton guangxiensis
(Huang,Tang et Tang)(Ningming,Guangxi)
单位:mm
9♂♂ 1♀ 9♂♂ 1♀
全长
TOL 124.8~139.5
131.1 134.2 尾长
TL 57.0~64.8
59.2 36.2
89.0%
头体长
SVL 67.8~75.5
71.8 71.0 尾基宽
TW 7.0~9.1
8.4
11.7% 9.1
12.8%
头长
HL 20.0~22.8
21.9
30.4% 21.2
29.9% 尾高
TH 11.4~15.8
13.9
19.3% 12.5
17.6%
头宽
HW 15.0~17.2
17.1
23.8% 16.1
22.7% 前肢长
FLL 19.3~23.1
21.6
30.0% 21.0
29.6%
头高
HH 7.0~8.1
7.8
10.8% 7.1
10.0% 后肢长
HLL 19.2~23.0
21.4
29.8% 19.9
28.0%
眼间距
IOS 4.2~4.9
4.7
6.6% 4.2
5.9% 腋至胯距
AGS 27.1~31.5
29.4
41.0% 29.5
41.5%
眼径
ED 4.1~4.8
4.5
6.2% 4.4
6.2%

生物学描述 生态习性 广西瘰螈生活在海拔470~500m水流较平缓的山溪里,溪水清澈,水底
多为石块和泥沙,两岸灌木和杂草茂密。白天常隐伏在溪底石下、腐叶堆或溪边草丛中,
很少活动;水流湍急的溪段则少见。该螈游动时四肢贴体,以尾巴摆动而缓慢前进;大
雨之后,多在距山溪0.5~1.0m的大石缝或草丛中活动。据当地群众介绍,该螈偶尔会发
出“wā、wā”的叫声,声音不洪亮。大多于夜间出外觅食,常静伏于溪底,当水生昆
虫及其他小动物经过嘴边时,即迅速张口咬住而后慢慢吞下;曾在胃内发现有蛾类食物
残片。室内饲养时,投喂蚯蚓,取食正常,生长良好;捕食时,头部对准食物,突然一
冲立即咬住食物,然后再吞食。如果逃出饲养缸,在潮湿的环境中可活数天不致死亡。
分布信息 越南(高平东北部)。; 广西(宁明);
分类学讨论 讨论 庞家庆等(1991)曾将广西瘰螈与产于越南三岛(Tam-Dao)的德氏瘰螈 P.
deloustali(Bourret,1934)有关文献记述的特征做了对比研究,认为前者是后者的次异名。
此后,叶昌媛(1993),Zhao与Adler1993),费梁(1999)、费梁等(2005)等仍将其记载为有
效种。此外,Olrov等(2002)记载越南高平(Cao Bang Province)的东北部有广西瘰螈 P.
guangxiensis。现经查看广西标本和有关文献资料,鉴于广西标本个体显然小于越南的德
氏瘰螈,目前在无德氏瘰螈标本进行核对的情况下,本书保留广西瘰螈 P. guangxiensis
为有效种,有待深入研究。
文献 中国动物志 两栖纲(上卷) 总论 蚓螈目 有尾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