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chytriton brevipes (Sauvage, 1876)   黑斑肥螈

字段 内容
目名 Urodela
目中文名 有尾目
科名 Salamandridae
科中文名 蝾螈科
学名 Pachytriton brevipes (Sauvage, 1876)
中文名 黑斑肥螈
引证 Cynops chinensis David, 1875; Pachytriton brevipes Boulenger, 1878; Pachytriton brevipes Hu,Zhao and Liu, 1973; Triton brevipes Sauvage, 1876;
形态描述 鉴别特征 唇褶明显;皮肤光滑;体形肥硕,背腹面略平扁;背面及两侧青黑或棕
褐色,周身满布深色圆斑。

形态 依据福建武夷山(45雄、61雌、16幼),德化(卵)标本。
成体:雄螈全长平均173mm左右,雌螈172mm左右。当幼螈全长长到97mm时,
其肛部隆起已达性成熟。体形肥壮;头部略平扁,躯干至尾基部浑圆。头长大于头宽;吻
端钝圆,吻棱不明显;鼻孔小,极近吻端,鼻间距等于眼间距而短于吻长;眼径小于鼻间
距而约为吻长之半;颊部明显向外倾斜;口角位于眼后角下方或稍后;上唇褶明显;上、
下颌有细齿;犁骨齿列呈“∧”形,前端在两个内鼻孔之间水平部位相会合;舌大,与口
腔底部相连。躯干粗壮,背腹略扁平,背脊正中部位不隆起而略成浅纵沟,肋沟11条。
四肢较短,前肢较后肢细短,前肢前伸时指端仅达口角的后方,前、后肢贴体相对
时,指、趾端相距很远,其间距为吻长的两倍左右;指、趾平扁而短,末端钝圆;指4
个,指长顺序为3、2、4、1,第一指极短小;趾5个,趾长顺序为3、4、2、5、1,第
一、五趾显然短小,指、趾缘膜较宽(变异颇大),基部相连成蹼状或无蹼。
尾短于头体长,尾前段宽厚而粗圆,后半段逐渐侧扁,末端钝圆;尾背鳍褶起于尾
基部,后半段高而明显,尾腹鳍褶仅后段明显;肛孔纵裂。
皮肤光滑,体、尾两侧多有横细皱纹。枕部有“∨”形隆起或不显,背正中有浅脊
沟,有的不明显;颈褶明显,绕至耳后腺后端,有的在咽喉部有纵肤褶。
生活时背面及两侧青黑或棕褐色;腹面橘黄或橘红色;通身满布黑棕色圆斑,圆斑
的大小、多少和疏密有变异,一般躯干背面的斑点较密,一般有10~15排左右,腹面的
较为稀疏,少数个体在腹面无斑点;多数标本在尾的后端有一条浅色短纵纹或有1~5个
浅色圆斑。液浸标本斑纹清晰,腹面色浅。
第二性征:雄螈胚部明显肥肿,呈椭圆形;肛孔纵裂较长,沿肛内壁有细长绒毛状
乳突。后缘尤多。雌螈肛部略隆起,肛裂短,内壁无绒毛状乳突。

表54 黑斑肥螈成体量度(福建:武夷山)
Table 54 Measurements of adults of Pachytriton brevipes(Sauvage)(Wuyishan,Fujian)
单位:mm
20♂♂ 20♀♀ 20♂♂ 20♀♀
全 长
TOL 155.0~193.0
173.4 160.0~185.0
171.5 尾 高
TH 11.0~14.9
12.8
13.9% 10.7~14.0
11.8
13.5%
头体长
SVL 82.5~100.8
92.5 79.5~98.0
87.7 尾基宽
TW 11.5~14.9
12.8
13.9% 10.5~13.6
12.2
13.9%
头 长
HL 19.0~23.0
21.0
22.7% 18.3~21.5
20.1
22.9% 前肢长
FLL 15.0~19.5
17.3
18.7% 15.4~18.4
17.8
20.3%
头 宽
HW 14.1~18.4
16.7
18.0% 14.5~17.3
15.4
17.5% 后肢长
HLL 17.7~21.1
19.8
21.4% 17.3~21.5
19.1
21.7%
尾 长
TL 68.0~92.2
80.9
87.9% 79.0~89.0
83.8
95.3%

头骨:头骨长略大于头骨宽或几相等;上颌骨外侧间距明显小于方骨外侧间距;枕
骨后缘向后突出,与两鳞骨后缘不在同一水平位置。犁骨齿列呈“∧”形,前端会合;
前颌骨单枚,鼻突宽且长,与额骨前缘连接;鼻骨小,左右鼻骨不相连,位于前颌骨鼻
突和上颌骨之间;额骨与顶骨大小几相等,额骨与鳞骨相距远,无额鳞弧和额鳞窝;上
颌骨较短,与翼骨连接,不与方骨连接,且相距甚远;方骨外侧无钩状突。角舌骨宽大
为软骨质,左右不相连;上舌骨骨化;基舌软骨有2对辐射状的指状突;鳃弧2对,角
鳃骨2对,均骨化;上鳃骨2对,且合并,均骨化。
卵:卵粒乳白色,圆球形,卵径4.5mm左右(已发育至神经沟、尾芽期);胶膜3层,
卵胶囊直径7.5mm左右。
幼体:全长5Omm时,尾背鳍褶始自尾基部而平直;四肢较长,前、后肢贴体相对
时,指、趾端互达掌、蹠部;全长7Omm时,已完成变态,皮肤光滑或粗糙。全长85mm
左右时除未达性成熟外,各部特征均与成体同。
变异:体形大小因地而异,如福建崇安106尾成螈个体大,全长170mm以上者居
多;德化的120尾全长为130mm者居多。各地标本色斑也有一定变异:福建崇安122
尾、德化159尾标本背、腹面均有圆斑,但有大小、疏密之变异,仅少数个体腹面斑点
很少或无。据张作干等(1934)记载,福建南平6尾标本背面有圆斑,而腹面有斑或无斑;
福清20尾标本中,其中12尾、背腹面均有圆斑,5尾背面有斑而腹面斑少,3尾的背、
腹面均无斑。
生物学描述 生物学资料 该螈多生活于海拔800~1700m的大、小流溪内。成螈以水栖生活为主,
白天常静伏于溪内石块上或碎石间或在水底缓慢爬行;受惊扰后向石洞或石下逃逸。1964
年4月21日在福建德化海拔1500m左右的一条人迹罕到、森林茂密的山溪内发现有大
量肥螈,在一段约300m长的溪沟内发现70余尾成螈,仅在一个1.5×4m的深水凼内就
见到10多尾。 这些肥螈多静静地匍匐于水底不动,少数在深水或浅水缓流处慢慢游动,
行动较为迟饨,用水网较易捕获。肥螈生活时体表分泌大量黏液,有硫磺气味。
繁殖期在5~8月,体内受精,雌螈产卵30~60粒。5月7日还在德化戴云山后坡一
溪沟内(海拔1370m,流水缓慢的石块下见到一卵群,卵粒连成一片,悬于石块底面,
卵群长宽为40×25cm,卵粒乳白色,共有卵33粒,胚胎已发育至神经沟至尾芽期。并
在此山溪尽源处的深水塘中见到东方蝾螈。
广西金秀县瑶山群众多以诱饵(蚯蚓等)钓获,作为食用。据张继秀等(1966)报道,肥
螈捕食蜉蝣目、(衤责)翅目、双翅目、鞘翅目等昆虫,对农林害虫有一定的防治作用。该螈
体色鲜艳,易饲养,动物园或家庭都可作为观赏动物;据云,浙江和福建地区每年在市
场上均有出售和批量出口。
分布信息 越南北部。

; 浙江(遂昌、云和、江山、龙泉、庆元、泰顺、温岭、舟山、定海、缙云),江西(南城、九连山、井冈山),湖南(炎陵、桂东、攸县、茶陵、罗霄山西坡),福建(德化、南平、建阳、武夷山、龙岩、福州),广东(信宜、粤北),广西(兴安、资源、罗香、桂北猫儿山);
文献 中国动物志 两栖纲(上卷) 总论 蚓螈目 有尾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