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tohynobius puxiongensis Fei et Ye, 2000   普雄原鲵

字段 内容
目名 Urodela
目中文名 有尾目
科名 Hynobiidae
科中文名 小鲵科
学名 Protohynobius puxiongensis Fei et Ye, 2000
中文名 普雄原鲵
引证 Protohynobius puxiongensis Fei et Ye, 2000;
形态描述         鉴别特征 四肢发达,前肢4趾,后肢5趾;犁骨齿列呈两短弧形,起自内鼻孔内缘略向内倾斜,在中线几近汇合;无唇褶;颞部略隆起;颈褶明显;肋沟13条;尾细,短于头体长,背鳍褶弱。头骨无前颌囟;左右鼻骨间有一片鼻间骨。
        形态 依据四川越西(1雄)标本。
        成体:全长133mm,头体长71.4mm,尾细窄,长为61.5mm,短于头体长,尾高5.5mm,尾背鳍褶弱,腹面较宽圆。背、腹面皮肤光滑,满布细小颗粒腺(解剖镜下观察);躯干圆柱形,略扁;背脊平,无沟亦无背棱;肋沟13条,从背侧向腹面延伸至腹中部;体腹面中线有一浅细纵肤沟。头长大于头宽;头扁平,吻前端略突出下唇;口后部无唇褶;鼻孔位于吻前侧方;有眼睑,眼大而突出,眼径与吻长几相等,明显大于眼间距;口角位于眼后角下方略偏后;犁骨齿列呈两短弧形;舌大,长圆形,前半部几占满口腔底部,向后延伸至口裂后方,前后均与口腔底部粘连,不能翻出口腔之外。上眼睑后方隆起,中间略凹陷;1条细纵沟从眼后至颈褶,另1条沟在嘴角上方向下弯曲与口角处短沟相交,细纵沟下方较隆起;颈褶明显。
        四肢较发达,前肢较细,后肢较粗壮;前后肢贴体相对时仅指、趾端相遇;指、趾端有角化物;掌、蹠部无角质鞘;无关节下瘤。指4个,指长顺序为2、3、4、1(其长分别为3.8、3.1、1.7、1.2mm);指间无蹼;指较细短,基部宽,末端钝圆;掌突2个,内侧者大,外侧者小。趾5个,较扁平,趾长顺序为3、4、2、1、5(其长分别为4.2、3.4、3.1、1.6、1.5mm);趾间无蹼;内蹠突较明显,外蹠突不显。
        背面为一致的暗棕色,腹面为深灰色,尾部背面略显棕黄色斑。
        骨骼:头骨上、下颌均具细齿;前颌骨短,不将鼻骨分开;鼻骨大,略小于额骨,而大于前额骨,左右鼻骨在前部和后部相连接,其间嵌有一片椭圆形的鼻间骨;泪骨入鼻孔和眼眶;前额骨入眶甚多;无额鳞弧;犁骨齿呈两短弧形,起自内鼻孔内缘略向内倾斜,在中线处间距,几乎相遇。
        第二性征:肛孔圆,孔后有1条纵沟,孔前有一浅色区,中部突起似乳突。
生物学描述         生物学资料 该鲵采自四川省越西县普雄海拔2900m的一条小溪旁边的一个蓄存马铃薯的废弃地窖内,仅见一尾标本。该地区附近系原始森林区,林木繁茂,窖口直径约6Ocm,内径约100cm;窖底有少量松土,窑壁周围和底部有浅裂缝。此鲵爬行缓慢,与6只中华蟾蜍华西亚种Bufo gargarizans andrewsi和5只大蹼铃蟾Bombina maxima同栖息于该窖内。在该窖附近另有4个大小不同的地窖,其内只有蟾蜍Bufo和铃蟾Bombina。在窖群的左侧有一条平缓小溪,流经一片约30m2的沼泽地,草地内有一些小型水窝和一个水池,在此环境内未发现成鲵和幼体及卵群。此小溪向下约40m处与一条大型流溪汇合。在距上述环境约1~2km的流溪内发现有大量的山溪鲵Batrachuperus pinchonii及多种无尾两栖动物。
分布信息 四川(越西县普雄);
分类学讨论         讨论 根据费梁(2000)报道,从普雄原鲵的形态描述可以看出,该标本与小鲵科Hynobiidae物种的特征基本符合,其骨骼特征与小鲵科已知各属对比,其特有性状是左右鼻骨之间有一片鼻间骨(internasal)。经解剖我国有尾类3科各属动物多个标本及查阅有关文献资料[Cope,1963(1889);Dunn,1923;Thorn,1968;Chang and Boring,1934~1935]后,均未发现现生两栖动物标本的头骨具有此超常骨片(不包括骨片形状变异),即无一具有鼻间骨的个体。因此,认为普雄原鲵标本头骨具有一枚鼻间骨不是畸形(或变异)所致,而是该鲵的固有特征。
        经查有关文献资料记载,从鱼类向陆生脊椎动物进化的过程中,总鳍鱼类的骨鳞鱼Osteolepis和真掌鳍鱼Eusthenopteron的头骨上,在左右鼻骨之间有2枚后吻骨(postrostral)或鼻间骨(internasal)(Goodrich,1930;Torrey,1962;Porter,1972;马克勤和郑光美,1984)。在泥盆纪的两栖类鱼石螈Ichthyostega的头骨上,在2枚鼻骨中线前方有1枚鼻间骨(周明镇等译,1978;Duellman/Trueb,1986)。Duellman/Trueb(1986)记载劳克螈属Loxomma的石化在左右鼻骨中线前方有2枚鼻间骨。此外,Gregory(1915)、Kingsley(1925)、Torrey(1962)和Romer(1966)均记载蚓螈Eryops化石头骨在鼻骨和额骨间有一枚额间骨(interfrontal),Kingsley(1925)指出Eryops的头骨具有一枚额间骨是少有的;在现代鱼类中,肺鱼总目(如澳洲肺鱼Epiceratodus)头骨正背面前后具有鼻间骨和顶间骨(张孟闻,1986)。以上各学者记述的骨片与普雄原鲵的鼻间骨均相类似。
        经不同学者研究,普遍认为小鲵科是有尾两栖类中最为原始的类群(Noble,1931;Goin and Goin,1962;Hecht and Edwards,1977等),并认为小鲵属Hynobius可能是小鲵科中最原始的类群(Dunn,1923;Noble,1931;佐藤井歧雄,1943;Terentjev,1965;费梁和叶昌媛,1984b等)。经费梁等(2000)研究,普雄原鲵的形态特征与小鲵科各属相近,特别是与小鲵属物种相近,不同点仅犁骨齿列相对较短呈两个短弧形,具有一枚鼻间骨。由于该鲵有一枚鼻间骨,可以说明它是目前已知小鲵科动物中最为原始的类群。Pope与Boring(1940)在讨论中国小鲵Hynobius chinensis和其他小鲵科动物地理分布时认为:在中国西部山区必定还存在某种小鲵类(hynobiid)的祖先。费梁等(1984b)曾根据小鲵科动物的性状分析和地理分布格局,推测“中国中部山区可能是小鲵科动物的起源地和分化中心”。费梁等(2000)报道在四川西部山区的越西县普雄发现普雄原鲵,无疑为小鲵科动物的系统发育、起源和演化研究增加了重要资料。
文献 中国动物志 两栖纲(上卷) 总论 蚓螈目 有尾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