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nychodactylus fischeri (Boulenger, 1886)   爪鲵

字段 内容
目名 Urodela
目中文名 有尾目
科名 Hynobiidae
科中文名 小鲵科
学名 Onychodactylus fischeri (Boulenger, 1886)
中文名 爪鲵
引证 Nychodactylus fischeri Dunn, 1923; Geomolge fischeri Boulenger, 1886; Onychodactylus fischeri Dunn, 1918; Onychodactylus russicus Dunn, 1918; Onychodactylus rossicus Nikolsky, 1913;
形态描述 鉴别特征 指、趾末端具黑色角质爪;尾长大于头体长;无肺;犁骨齿列呈“︿︿”
形。
形态 依据吉林老岭(6雄、6雌及若干幼体)标本。
成体:雄鲵全长165mm,雌鲵170mm左右,最长者可达180mm。头部扁平,吻端
钝圆,吻棱较明显;鼻孔近吻端,鼻间距大于眼间距;眼径略等于吻长;口缘平直,无
唇褶;上、下颌缘均有排列整齐的细齿,内鼻孔间犁骨齿列呈“︿︿”形,每侧有小齿
13~19枚;舌圆,粘于口腔底部,仅两侧及前缘游离。
躯干圆柱形,背部略隆起;前肢较细,后肢较粗壮,胫至足外侧缘肤褶明显;前肢
前伸时,指末端达眼前缘或略超过,前、后肢贴体相对时,指、趾末端相隔2~3条肋沟。
掌、蹠部无角质鞘,指4个,指长顺序为3、2、4、1,第二、四指几等长;趾5个,趾
长顺序为4、3、5、2、1;指、趾略扁而短,其间无蹼,末端均具黑色角质锐爪。尾长
大于头体长,尾前段呈圆柱形,向后逐渐侧扁,无尾鳍褶,尾末端钝圆。

皮肤光滑;颈褶清晰;自眼后角至颈褶有一浅纵凹痕,在口角上方凹痕分枝弯向下
方;体侧有肋沟14~15条。
表25 爪鲵成体量度(吉林:老岭)
Table 25 Measurements of adults of Onychodactylus fischeri(Boulenger)(Laoling,Jilin)
单位:mm
6♂♂ 6♀♀ 6♂♂ 6♀♀
全 长 TOL 154.0~181.0
165 164.0~178.0
170.0
头 高 HH 7.0~9.0
8.0
10.8% 7.0~10.0
8.1
9.7%
头体长 SVL 70.5~77.0
74.0 80.0~87.0
82.8
尾 长 TL 88.5~105.0
93.0
126.0% 83.0~93.0
87.5
106.0%
头 长 HL 16.5~19.0
17.6
24.0% 17.0~19.0
18.3
22.0% 尾 高
TH 6.0~7.0
7.1
9.5% 6.0~7.5
7.1
8.6%
头 宽 HW 11.0~12.0
11.5
15.0% 12.0~13.0
12.6
15.0% 尾基宽
TW 8.5~11.0
9.6
12.9% 8.0~11.0
9.6
11.0%

生活时背面以赭褐色为基色,随环境不同而有差异,为茶褐、棕褐或橄榄褐色;头
部背面色稍浅,散布有不规则的细密黑斑,吻棱下方色深;体、尾背面散布以深褐或褐
色云斑,有的缀连成网斑,尾部更浓密;体侧淡褐或灰褐色。腹面多为污灰色,有的为
灰黄或污白色,沿下颌前缘有少量深色斑点。前肢背面基色上散有小黑斑,后肢上有云
斑,腹内侧均为污灰或污白色而无斑点。液浸标本背面浅黄或灰黄色,其斑纹紫褐或灰
褐色;腹面为灰白或灰黄色。
第二性征:繁殖期雄鲵后肢明显肥大,其腹面及第五趾扩展成皮膜状,蹠底着生有
许多角质小黑刺或疣突,爪亦发达;肛部隆起,肛孔纵裂呈“↑”状,沿前缘内侧有一
排角质小黑刺。
骨骼:头骨前后几等宽,即左右上颌骨间距与方骨外侧间距几相等,或前者略宽于
后者;上颌骨向外后方倾斜,犁骨齿列呈2短弧形,内外枝几等长,外枝超出犁腭骨外
侧缘,内枝起自犁腭骨内侧后端;前颌骨和鼻骨间囟门大而圆;泪骨入外鼻孔和眼眶;
前额骨窄长,上颌骨与翼骨相距远。上舌软骨除远端外均为软骨质,第一对角鳃软骨与
第一对上鳃软骨合并,基端细窄,不成角状,第二对角鳃骨和第二对上鳃骨骨化。基舌
软骨有1对辐射状的指状突。
卵:卵粒呈圆形,直径3.5~5mm,呈淡黄色;外包卵膜,各卵彼此以胶质物相连排
列于卵胶袋内。

幼体:全长25~30mm时,头大吻阔,眼大而突出,眼睑不显;具3对很短的外鳃,
无平衡枝;指、趾末端均具发达的角质黑爪;四肢外侧有明显的肤褶;尾背鳍褶不前达
躯干部,腹鳍褶始自尾腹面1/3处,尾末端钝圆;体色浅褐,杂有暗褐色斑点。全长为
65mm时,尚具部分萎缩的外鳃,后肢分化亦不完善(侯文礼等,1964)。从幼体发育到性
成熟可能需要3~4年。
生物学描述 生物学资料 爪鲵生活在海拔250~1000m山林郁闭、杂草丛生、水质清澈、水温较
低、水底及岸边石块较多的山间流溪或泉水沟中及其附近。曾见爪鲵在湍急流溪中,以
其爪攀爬于石壁或其他固着物上。成鲵常昼伏夜出,多营陆栖生活,但不能较长时间远
离水域,白天多隐伏于水边石缝、洞穴、倒木和枯枝落叶下面;黄昏或雨后活动频繁,
常在阴湿草丛中觅食,主要捕食蛞蝓、蜗牛、蜘蛛、蚯蚓、马陆、蝌蚪、水生昆虫以及
鞘翅目、直翅目等昆虫及其幼虫(侯文礼,1964),亦有吃同种卵之现象。幼体以小型水
生生物为主,如草虾。
每年4月上旬前后,随着气温的转暖,爪鲵从冬眠状态苏醒,逐渐向流溪聚集以待
产卵。据侯文礼等(1964)报道,该鲵在5月初开始繁殖,当气温10℃左右,水温5~7℃
时,成鲵多在阴湿多岩石的溪段产卵。5月初至6月初为爪鲵的繁殖期,产卵多在夜间
进行。在溪边可发现成对的纺锤形卵胶袋,一端相连成“柄”粘附于水中的草茎、枯枝
或岩石上,另一端悬浮于水中;卵胶袋长度不等,一般为18~4Omm,直径多在6~10mm;
每一卵胶袋内有卵6~12粒,每一雌鲵产卵15~20粒(解剖观察腹内卵粒多为15~20粒);
卵胶袋透明且具韧性。据朴正吉(1992)报道,该鲵繁殖力很低,绝对产卵量为12~17(15.9)
粒,产卵数量随体长、体重的增长而增加。
Serbinova与Solkin(1995)报道了爪鲵的繁殖行为,春天当水温在7℃时开始求偶,9℃
时开始产卵,然后雄鲵用后肢和肛部抱住或接触雌鲵产出的卵胶袋,行体外受精。
Griffin与Solkin(1995)报道,爪鲵的繁殖力很低,每一卵胶袋内有卵5~10粒,卵直
径6~8mm。一个雌鲵生活12年只能产卵140粒左右,而且不是所有雌鲵每年都繁殖;
同时发现有许多成鲵无第二性征。该鲵繁殖迁徙(从栖息地到繁殖场)的距离可超过
800m;其寿命可超过18年。
分布信息 俄罗斯远东南部、朝鲜半岛。

; 黑龙江,吉林(通化、浑江、集安、白河、延吉),辽宁(岫岩)

;
文献 中国动物志 两栖纲(上卷) 总论 蚓螈目 有尾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