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Urodela |
目中文名 | 有尾目 |
科名 | Hynobiidae |
科中文名 | 小鲵科 |
学名 | Hynobius formosanus Maki, 1922 |
中文名 | 台湾小鲵 |
引证 | Hynobius formosanus Maki, 1922; Hynobius sonani Dunn, 1923; Pseudosalamandra sonani Tago, 1931; |
形态描述 | 鉴别特征 犁骨齿列内枝长,其长为舌宽的3/4,后端向后延伸达眼眶后部;肋沟12~13条;趾5个或第五趾退化;体背面茶褐或深褐色,无花纹或有金黄色斑。 形态 依据文献(佐藤井歧雄,1943;Dunn,1923;吕光洋等,1999)。 成体:体全长58~98mm(表8);头圆而扁平;头长大于头宽;吻端圆;眼径与眼间距相等;鼻孔位于吻眼之间;鼻间距大于眼间距;犁骨齿列长,呈“ ”形,内枝甚长,为舌宽的3/4,后段向外弯曲成弧形,左右相连,外枝短。 躯干圆柱形,其长约为头长的3倍左右,尾长短于躯干长,尾圆柱状,基部较粗,向后渐细而侧扁;全长81mm的个体,尾基高和宽各为4mm,尾中部高和宽分别为3mm,向后端略侧扁。 四肢纤细,前肢略短于后肢,前后肢贴体相对时,指、趾不相遇,约相距2个肋沟;指4个,趾5个,第五趾短于第一趾或完全退化;掌、蹠突不显。 皮肤光滑;背脊中央有一纵沟;颈褶明显;眼后至颈褶有一条纵肤沟,其末端与颈褶相交,在口角上方向下弯曲与口角处的短肤沟相交。体侧肋沟12~13条,体腹面前后端各有14条不明显,其余的肋沟均明显。 生活时背面茶褐、深褐或黑色,其上无斑纹或具黄褐、金黄色斑。腹面色略浅,具深色小斑点。 头骨:上颌骨向外后方倾斜,上颌骨间距与方骨外侧间距几乎相等;犁骨齿列很长,内枝长于外枝5~6倍,后端呈弧形;前颌骨和鼻骨之间均无囟门;泪骨入眼眶和鼻孔。 卵:卵粒位于透明的卵胶袋中,圆筒形,卵径平均4.25mm;色不一致,一般为淡黄白色微带棕色。 幼体:刚孵化出的幼体全长18.7~25.4mm,头体长9.9~11.2mm,卵黄囊大,无平衡枝,外鳃和前、后肢芽很小,此时腹部还有残余卵黄,待四肢发育完全时卵黄才全部消失。大约两个月完成变态,幼鲵头体长14.5mm,尾长10.4mm左右(Kakegawa et al.,1989)。 |
生物学描述 | 生物学资料 该鲵生活于海拔2100m左右的山区,Kakegawa等在1988年1月在野外观察到原肠期至尾芽期的胚胎,1月3日曾在一条流溪内石下发现雌、雄鲵各一尾,头体长分别为48.7mm和61.7mm,当时水温8℃;1月11日进行人工催产,1月17日在实验室内获得人工催产产出的卵袋;卵胶袋不坚韧。因此,推测该鲵的繁殖期最早在11月,并持续到翌年1月中旬。 佐藤井歧雄(1943)依据成体外部形态推测该鲵可能在静水内产卵。但Kakegawa等(1989)报道在流溪石下发现台湾小鲵的卵袋和成鲵,卵袋内有卵粒13粒,卵径4.25±0.06mm。根据卵袋形态、卵粒大、数量少、色浅和刚孵化的幼体无平衡枝等特征,说明该鲵在流溪内繁殖,属于流溪型类群。 |
分布信息 | 该鲵目前仅见于中国台湾中部和南部山区,所见数量甚少,属于中国特产稀有两栖动物资源。 ; 台湾(合欢山及能高山附近);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 两栖纲(上卷) 总论 蚓螈目 有尾目 |